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图书综述

10.10.2014  12:45
      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共有28部图书获奖。其中,报告文学10部、长篇小说8部、通俗理论读物4部、少儿读物6部种。这些获奖作品中,主题好、内容健康向上且可读性强、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图书明显增多,如《繁花》的发行量超过20万册,《这边风景》《援疆干部》超过10万册,《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释讲》超过5万册。一些知名作者,如王蒙、张炜、金宇澄、苗长水、孙正聿、沈壮海等均有较高质量作品入选。在这28部作品中,体现了作者和出版人对于“精品”二字的孜孜追求。
      生动讲解理论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在今天应该怎样树立……这些听起来似乎艰涩难懂的理论话题,通过作者深入浅出的讲述,变得趣益兼备、亲和力十足。
      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活动方兴未艾。对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内容作出科学而通俗的阐释,是理论工作者的重大职责。由教育部长江学者沈壮海教授主编的《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释讲》一书,从理论之基、探求之路、文化之源、价值之核、时代之境、践行之思等六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了全面阐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建军评价认为,作者注重可读性,将深刻道理与生动材料相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和力。
      直面热点、立论有据、说服力强,这是专家们对于《中国为什么还需要马克思主义——答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十大疑问》的评价。比如该书针对所谓“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进行积极回应,既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又有理有据、讲清道理。
      事例是使理论读物鲜活起来的重要元素。在《今天,我们怎样走群众路线》中,作者对走群众路线的正反两方面典型进行比较研究和叙述,结合运用大量基层创新事例、群众工作模范,就如何妥善应对新形势下党群关系面临的新挑战,进行制度预防、妥善处理、技术应对、有效化解而建言献策。
      理想信念问题想讲解得生动并不容易,从哲学上把它讲生动更难。孙正聿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在写作《理想信念的理论支撑》一书时,他注重的是读者想知道什么,并围绕回答读者的疑问来谋篇布局、组织文字。显然,对于面向大众的理论著作来说,只有遵循“读者逻辑”,才能吸引读者阅读。
      一个国家的记忆有许多,对现代中国而言,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于160多年前的《共产党宣言》无疑应该是其中较为深刻的记忆。铁流、徐锦庚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国家记忆——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传奇》,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描述了《共产党宣言》在中国译介和传播的故事,演绎出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形象传奇。
      传递向上力量
      “用生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干部”兰辉、育种专家程相文、传奇盲人穆孟杰、用生命托起战机的航空英模罗阳,这是一个个可以被称为“榜样”的人;编外雷锋团、援疆干部、女交警、从军的大学生,这是一群群鲜少被关注的独特的人。通过图书的表达,他们的故事被更多的人所知晓,他们的正能量也感动着、震撼着、激励着更多的人。
      写残疾人的书需要真正走进他们心灵深处,引发读者思考人生,《梦想照亮生活——盲人穆孟杰和他的特教学校》就让人很动情。作者李朝全通过深入采访,历时一年潜心创作,将穆孟杰的事迹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传递出正能量。
      写好一个让读者信服的英雄,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谭楷在写作《让兰辉告诉世界》过程中,数度深入北川采访,实地探访了兰辉工作过的地方,还多次与兰辉的父亲、妻子和女儿面对面深入交流,采撷到翔实的第一手资料,用大量真实鲜活的事例,从兰辉的人格、党性、官德几方面,多元、立体地还原了兰辉的形象。
      同样是报告文学作品,《国家的儿子》记述的是航空英模罗阳对国家挚爱的情怀。作者黄传会把罗阳定义为“国家的儿子”,是深入采访之后最深刻的感悟。在大量鲜活的细节里,我们可以看到,罗阳身上那股所向披靡的韧劲和干劲,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让人心生敬意。
      由《光明日报》河南记者站站长、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刘先琴创作的《玉米人》,讲述了育种科学家程相文把一生倾注到玉米育种事业的经历,作品既有对中原几十年发展的描写,也有对程相文人生的精细刻画,更有对农业问题、粮食问题的思考。作家从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细节切入,以真挚的情感气韵盘活了整部作品,在不事张扬的质朴书写中,传递着动人心魄的力量。同样是记者身份的陶克,和新华社记者蒋永武经过10年接力采访写就了《编外雷锋团》。雷锋是谁?雷锋从哪里来?雷锋到哪里去?这本书不仅回答了这些问题,还通过我们身边的真实人物和故事传递着雷锋精神的正能量。
      作为以援疆干部为题材的小说,《援疆干部》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华丽优美的词藻,没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整本书通过一系列生动感人的故事和一串串诙谐幽默的方言,塑造了李怀河、田力、刘山东、徐丽等新一代援疆人形象,反映了援疆干部这个特殊群体所折射的时代精神和人性光辉。
      从军大学生和女子中队,可以说是城市中独特的人群,他们身上体现了哪些社会现象?傅宁军的《淬火青春——大学生从军报告》从我国目前大批高素质、高学历的大学生从军现象,辨析与呈现我国军队生态及现状,也让我们对这一代年轻人的精神风貌有了更多的关注;李良春所著的长篇小说《女子中队》,通过这群“大世界”里的“小女子”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展示了当代女性的职业观、家庭观以及社会责任担当的意识。
      关注现实人生
      关注现实的作品,更容易引发读者共鸣。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激起了全国人民对强国梦强军梦的共鸣。安徽文艺出版社敏锐地把握到这一重要信息,出版了以文学作品来反映强国梦强军梦的图书《梦焰》。该书充满炽热的爱国情怀,立意高远、磅礴大气,关注当下现实军旅生活,直面军事变革实践,展现了我军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成果,弘扬了革命英雄主义传统。
      季栋梁创作的《上庄记》被称为中国偏远落后乡村世界的写照。有评论家认为,第一人称“”的视角,提供了观照农村现实的一个恰切角度,既不过分渲染,又不无动于衷,体现了饱满的现实主义情怀。
      在《这边风景》中,各族人民互相欣赏,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王蒙说,《这边风景》的特点就是老老实实地写生活,写人物,写故事情节,写悬念,同时加上对生活的敏感与一腔热情。对于《繁花》,沪派作家金宇澄也投入大量精力,他试图用上海方言的内在逻辑去解释从上世纪60年代到新世纪初的大历史和私人生活史,用语言本身的力量去判断生活的美丑对错。醉心于昆曲研究的杨守松,在《大美昆曲》中,对昆曲的起源、发展,近百年来的起伏、兴衰和走向复兴的历史,以及在这个历史中活跃的人与事,进行了深度发掘与表现。
      深入的采访,是作品得以具有深刻现实主义色彩的重要手段。在写作《瓷上中国——China与两个china》时,作者胡平在景德镇住了几个月,采访到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张雅文几度赴港深入采访,历时3年写成长篇报告文学《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马兰花开》是描写当下回族生活的小说,作家为收集生活素材,考察采访了百余个回族家庭,详细了解了当地回族的生活、生产、婚嫁风俗、随时代变迁的观念,作了大量采访笔记,呈现出的作品非常接地气。
      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不仅是一道深刻的伤痕,也给人们留下了永无止境的思索。作为民族情感记忆的重要记录,文学作品又该如何呈现和反思战争?海飞的长篇小说《回家》讲述了一群被打散、想回家的军人,为阻击日本侵略者,和当地民众一起保家卫国的故事。小说中每个人对“回家”的期待更是对和平的期待,对温暖人性的期待。
      展现童心童趣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图书、战争题材的儿童文学、立足于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儿童生态文学、讲述海边林子和沉迷其中的懵懂少年的儿童志异小说……这些题材独特的少儿图书,给小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感受。
      一个小孩子开开、年老带病的爷爷、一只捡来的小狗,三者在农村相守相伴,过着单调的生活。家里没有电视,于是在冷清孤寂的冬夜里,开开就给爷爷念课文打发寂寥时光。这温馨却又苦涩的画面正是电影《念书的孩子》名称的由来。之所以出版同名图书,海燕出版社社长黄天奇说,因为留守儿童问题是国家各个层面都很关注的现实问题,但这方面的图书并不多,有关的文学作品更是缺乏。同样将目光投向留守儿童的,还有作家祁智的《小水的除夕》。书中,作者以小水的故事,讲述曾经的成长、分离和期盼,用文学的手法梳理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群体的生存状态、心理特征。
      当战争来临时,文学应如何表现这种特殊时期的孩子们?儿童文学作家李东华的长篇新作《少年的荣耀》作出了很好的回答。这是以全新观念描写战争与儿童的小说,她写的不是“孩子的战争”,而是“战争中的孩子”。
      美丽灵秀的山村、碧水泱泱的凤凰潭、温顺的水牛、活泼的小公鸡、好动的小主人……一派田园牧歌式的美丽风貌,这是儿童文学作家金曾豪创作的儿童生态作品《凤凰的山谷》中展现出来的场景。书中,动物与人的种种心理活动都跃然纸上,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近些年开始涉足少儿图书的创作。继《半岛哈里哈气》之后,又推出这部《少年与海》。书中的少年们见识到各类灵异物种。张炜任由3个海边少年自说自话,把“我们”遭遇的蹊跷事情和盘托出,童言无忌地打通与人类隔膜的另一重世界。
      少年儿童又需要怎样的德育和教化?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省思,韩震教授主编了一套《美德照亮人生》丛书。该丛书首批共八卷,即“孝悌”“善行”“好学”“自强”“诚信”“勤俭”“宽容”“爱国”,一题一卷,每卷选编若干经典故事或当代典范人事,诉说着同一个话题:通过不断地阅读、独立思考和反复尝试,孩子们才能渐渐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知识,积累自己的人生经验,并最终养成他们自己的人生美德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