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扶贫,让阳光照进心灵

14.03.2016  11:07

  舒城县春秋乡文冲村文书伏生曾感慨,村里一个贫困户,他吃的、喝的、穿的,我们为他全包了,还为他盖了瓦房,但当政府安排专人来帮助他发展养殖业时,他却不干了,他说我只要有吃、有喝、有住就行了,还操那个心干啥?

  春秋乡党委书记方贤荣说,人要有精气神的,没有精气神,没有志向,给再多的米和钱,他也仅能维持温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的贫困问题。他说,要做到真扶贫、真脱贫,首先要解决农民的精神文化贫困问题。

  农民精神文化贫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为此,通过调研,笔者发现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观念落后、文化设施落后,以及文化活动形式落后。

  在调研中,我们看到农村现在主要是一些老年人,以及留守妇女在家,他们只求一日三餐饱,生活能过就行了,对富裕的渴求不是特别强烈。他们对新事物不愿多接受,觉得学着好麻烦,也不愿多钻研。少数农民这样说: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要那么多干啥?政府给吃、给喝、给穿、给住,那么下劲忙真没必要。

  城关镇有一个留守妇女,在家带着两个孩子陪读,当地的养殖土元大户杨永勇帮助她养土元,第一年赚了四五千元,第二年鼓励她扩大再生产时,她嫌好累,不愿干了。千人桥镇党委书记胡久松说,一些农民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困难,看不到未来的广阔前景;只看清已有的,看不见发展的;只承认既成的事实,不接受必然的可能。

  精气神不振的另一个表现农村的文化设施落后,主要是指一些村的文化活动阵地不健全,如有的村缺少文化活动阵地,有的村虽然有农家书屋,但农民前来借阅相当的少。至于体育设施,娱乐设施,一些美丽乡村的点搞得很好,但对于一些偏远的村来说,拥有这样的设施似乎是个遥远的梦。

  由于农民的文化观念落后,文化设施不是很健全,导致他们的娱乐活动形式相对落后。在调研的村里,有的农民喜欢赌博,特别是农闲时节,一些农民三五成群,诈鸡、斗地主等。还有一些农民热衷于封建迷信等活动,他们不管遇到什么事,如盖房、乔迁,总要请算命先生择个好日子。他们普遍认为“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子孙出在门、富贵出在坟”,丧失了勤劳致富的信念。

  方贤荣说,这种状况,导致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僵化封闭守旧,严重制约了村民的思想和手脚,只有消除这些过时的、落后的思想观念,农民才能轻装前进。

  如何让精神扶贫开花?舒城县各地、各单位因地制宜,制订了各自的整改措施。

  该县要求万名干部结对帮扶,做到“五看、四访、一举措”,即到贫困户家中一看房、二看粮、三看有没有读书郎、四看有无病人卧病在床、五看劳动力强不强;“四访,”即每年至少到结对帮扶贫困户家中走访四次;“一举措,”即落实具体帮扶措施。为什要看有无读书郎呢?因为家里有读书的人,才有希望。

  春秋乡研究制订了《关于开展“精神脱贫”实施方案》,要求在近两年内,全乡围绕脱贫工作,完成“八个一”目标任务,即:组建一支宣传队伍、成立一个志愿服务队、建设一个道德讲堂、选树一批脱贫致富典型、建立一个文化阵地、建置一批家风家训主题活动、构建一个新型党群干群关系、创建一个工作品牌等。

  千人桥镇突出舆论宣传引导,培育脱贫典型,在全镇干部大会上表彰,鼓励大家向他们学习,同时,把他们的脱贫故事编成文艺作品,在全社会广为宣传,以榜样的力量,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

  在精神扶贫的激励下,春秋乡胜利村群众秦福连,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做起了盆景产业。在秦福连的带动下,20多户群众也走上了盆景制作工艺业,实现了物质精神“双脱贫”。

  阙店乡转水湾村的村民更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因为香椿种植成为贫困村的主导产业。据转水湾村党支部书记王许介绍,去年大部分农户增收1000元以上,今年全村种植香椿有望超过1500亩。大家脱贫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因为他们有一股精气神。

  要让肚子饱起来,先让头脑活起来。该县注重扶贫先扶精气神,激励全县上下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扶贫攻坚战中,按照“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的要求,实现“三年集中攻坚、提前两年摘帽”的目标。

责编:马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