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村干部是关键
15.10.2014 12:14
本文来源: 扶贫办
“在贫困村里,所有村干部、所有工作都与贫困有关,还真分不清扶贫不扶贫。”9月19日,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关于大明村精准扶贫工作进展情况的提问,陈义芳答非所问。他说自己刚从山上下来,山上岗岭组村里的便桥裂开了条缝,为了村民的安全,他们到处跑,终于争取到了维修资金开始修桥。但是,因为运材料的车要从山下铁屋组村民的地里走,铁屋组村民不同意,他赶到现场,好话说尽,刚调解完,岗岭组村民又不干了,说新加宽的桥栏杆冲着家里不吉利,他又是好话说尽。
陈义芳是安徽省宿松县陈汉乡大明村支部书记。宿松县是全国扶贫重点县,由于陈汉乡所辖的所有村都是贫困村,而大明村又是陈汉乡中有名的贫困村,这里人们自嘲为“全国最贫困的人”。经过多年扶贫之后,大明村这类余下的贫困村多是“最难啃的骨头”。为了啃下这些骨头,新一轮精准扶贫政策出台。记者在安徽10多个区县实地采访时了解到,地方对新一轮精准扶贫政策寄予很高期望,因为新政瞄准了贫困对象、瞄准了贫困成因。
与精准扶贫相对,粗放式扶贫缺陷大致为:扶贫人口不清,扶贫对象常由干部“毛估估”;扶贫资金“普惠”,以致“年年扶贫年年贫”;舍不得脱“贫困帽”,数字弄虚作假,希望能多占一点国家扶贫资金;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现象。表面上看,粗放扶贫是工作方法存在问题,背后是干部思想问题。但在村一级,村干部思想问题又有着不得已的一面。
比如大明村,有17个村民小组、1158名村民,但仅有耕地645亩,120000亩山场,地薄山穷。全村五保供养对象23人,享受低保56人,70岁的曹新国夫妇膝下无子,但因为五保户指标有限,他家只能有一人进入五保供养序列。这样重的扶贫任务,对村干部来说也只能兼职,因为村两委只有5个人,纠纷性琐事太多,村干部分身无术。
“村官不是官,但当好不简单。上面所有政策,最后都得经过村部传达,才能落实到每一个村民,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工作很具体、很琐碎,一个村就是一个小社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既有经济工作、党建工作,又有社会工作、群众工作,大多是新农保、新农合、计划生育、宅基地调整、流动人口管理、矛盾纠纷调解等,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可在农民眼里就是天大的事。”陈义芳说。
精准扶贫新政执行需要村干部,包括安徽在内,全国长期在扶贫第一线的村干部有三类,一是村民民主选举的村干部,二是选派干部,三是大学生村官。“火车跑得快,要靠车头带”。如何调动这三类人的积极性,则是精准扶贫政策能否执行到位的关键。
精准扶贫需要精准激励机制
“现在没人愿意干,事情太多,什么都得管。”陈义芳介绍说。快60岁了,他自己就要退了,谁来接替,除了上面派来的干部,他担心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不愿意回来干他现在干的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活计”。
因为,按规定,村委会是农村基层自治性组织,不是一级政权,也不属于国家机关。因此,村委会成员有别于政府公务员以及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其领取的报酬与外出务工人员相比显得较低。
大明村是个经济薄弱村,无资源、无资金、无固定资产,村干部的工资全靠财政转移支付。陈义芳作为村支书,因为是镇管干部,一年收入1万多元。其他村管的妇女主任等人,由村里开工资,收入更少。“换届时,组织中意的人选,特别是村里致富能手、在外务工‘能人’等,他们本人有的不愿意参选。”明光市女山湖镇党委负责人告诉记者说,目前安徽各地基层正换届选举,一些村仍存在难以推荐出让组织满意、村民满意的人选现象。
“随便在外打个工,收入都比当村干部强多了。”含山县林头镇陈墩村党总支书记郭传来说,农村 “能人”不愿当“村官”,导致农村发展党员难、后备干部培养难、村党组织发挥作用难。在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安徽全省摸排出的1529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中,有不少属于班子配备不齐、书记长期缺职、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安徽省级扶贫机构仅有14个编制,不足中部省份的四分之一;全省15个市级扶贫机构中,独立设扶贫办的仅两个市;县级扶贫机构参差不齐,多数为临时、挂靠机构,且编制很少,平均不到4人。全省有70个贫困县3000个贫困村,贫困人口484万。精准扶贫工作又必须也只能依靠村干部完成。针对扶贫工作专项激励机制不够,长期以来,在千头万绪工作中,让“兼职”的村干部主动、积极干专职扶贫工作,只能靠“觉悟”,这是扶贫难、难扶贫原因之一。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为了让靠“觉悟”变主动,2009年,安徽省岳西县在全省率先尝试对村支书考核激励机制。即自2009年开始,岳西县每年对村书记、村主任进行“双十佳”评选,凡是任职三年以上,并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县十大优秀村支部书记或主任,解决事业编制,兼任乡(镇)党委委员或乡(镇)长助理,调动广大基层干部积极性和创造性。2012年6月,岳西县委在全县2009年度、2010年度连续两年被评为“十佳”村党组织书记或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的“十佳”村委会主任中定向选拔3名村党组织书记,挂任乡(镇)党委委员。胡志东是全县五进三的候选人之一,县里考评的主要依据是,他带领全村脱贫致富。
按照岳西县相关政策规定,到今年年底,胡志东将结束一年挂职考核,不出意外,他将出任乡党委委员,并且顺利进入事业编制。“这让我感觉到,所有付出都值得。”胡志东说。
据马鞍山市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已建立起“基本报酬+绩效报酬+补贴报酬”的村居干部动态薪酬体系。去年,全市村居“两委”正职年平均报酬达2.59万元。同时,畅通村居干部上升渠道,已选拔25名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村居党组织书记上挂乡镇(街道)党(工)委委员。
“只要抓住村集体这个 ‘牛鼻子’,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注入压力,那么,每个干部都能成为‘领头雁’。一旦‘头雁’队伍壮大,那么,上面有千条线,下面就有千根针,群众定能得实惠。”安徽省扶贫办主任刘永春说。
对于岳西县等地做法,9月10日,安徽省副省长梁卫国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现场会上予以肯定。他表示,安徽将建立以扶贫成果为导向的扶贫工作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相结合,引导贫困地区干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
小村官如何起大作用?精准“到人”更需“到思想”
安徽省枞阳县横埠镇孙岗村由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是全镇有名的“难点村”。2012年5月,安徽省编办干部江万永被下派这个村任第一书记,这个全职村书记,他一干就是两年多。
“一到这个村,我就发现,村里居然不通有线电视,我用了4个月时间和方方面面谈判,最后终于搞定了。”经过一段时间工作,江万永认识到:孙岗村之所以发展滞后,是自我造血功能不强,帮扶不仅要“输血”,更要“自我造血”。江万永说,孙岗村没有可支配的集体资源,集体经济发展缺少必要的支撑,群众增收渠道狭窄。而孙岗村优势在于毗邻长江、水资源丰富,他带领村“两委”积极争取质检、水产部门支持,推进 “枞阳县孙岗水产综合养殖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创建工作。先后牵头制定《渔场防疫规范》等7项标准,协调有关方面投入100多万元资金实施示范区内主干道硬化工程,联系科技特派员结对帮扶示范户,全面推进示范区软硬件建设。示范区于2013年9月创建成功,目前已落户孙岗水产养殖公司、皇山水产养殖公司等2家企业,形成1000亩珍珠、螃蟹、淡水鱼养殖规模。
为了给基层注入新生力量,2008年以来,安徽把选聘大学生村官作为党政干部队伍建设的 “战略工程”,已分7批共计选聘9600多名大学生村官。
“鼓励大学生留村任职,将之作为培养、补充村‘两委’班子成员的重要来源,支持他们参加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担任村干部。”据安徽省委组织部选聘办工作人员介绍,截至目前,已有3000名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干部,数十人担任乡镇领导班子成员或副科级干部。铜陵县今年村党组织换届后,有64名大学生村官当选村党组织成员,占党员大学生村官总数的91.4%,其中第一书记1人、副书记21人。
据安徽省委组织部选派办工作人员介绍,从2001年开始,安徽省连续14年分五批选派1.6万名机关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难点村、贫困村和后进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加强组织建设,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改变了1.6万个贫困村面貌。目前,第六批2000人选派人员名单已定,11月份将全部到岗,第六批选派干部主要到贫困村、后进村及美好乡村建设任务村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或书记,任期3年。选派到贫困村的选派干部兼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省直单位选派的干部全部到31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贫困村任职。
选派干部不只是 “慰问”,“人到”更需要“思想到”,对此,安徽省明确规定,选派干部在村任职期间,与原单位工作脱钩,平均每月在村时间不少于20天。对工作表现突出、任期考核优秀的县、科级后备干部要及时提拔任用。各选派单位在选拔任用干部时,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考虑本单位任期考核优秀的选派干部。安徽省财政为每个选派村安排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选派干部任职期间,每村每年配备5000元办公经费。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凡是选派干部驻村时间长、工作精力投入大的贫困村,即使是资金投入相对较少,扶贫效果也相对明显。江万永的经验在于,他深入贫困村、贫困群众,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因地制宜实施脱贫举措,也就真正摆脱过去扶贫“走过场”怪象。
本文来源: 扶贫办
15.10.2014 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