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合肥模式”闯出新路
通过建设光伏电站,长丰县左店乡创新村有了固定经济来源,实现了村集体“脱贫”;庐江农民曹大闩利用自家屋顶建光伏电站,坐在家里“拿工资”,年收入上万元……
类似这样的例子,在合肥不胜枚举。合肥通过实施“光伏下乡扶贫工程”,开创了精准扶贫的“合肥模式”,在全国示范推广。
今年,我市继续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加大扶贫投入力度,着力推进扶贫开发由分散向集中、由粗放向精准、由单一向综合的全方位转变,积极探索具有合肥特色的精准扶贫新路子。
创新模式,4万多人成功“脱贫”
据市扶贫办有关负责人介绍,2014年,我市建档立卡贫困村112个,占全市行政村的11%,贫困户10.6万户、21.56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4.8%。
今年5月,国家统计局合肥调查队抽样核查,2014年全市减少农村贫困人口4.0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3.9%,贫困人口总数下降至17.46万人,其中,因病、因残、缺劳力的比例分别为56.9%、15.3%和13.3%。从贫困类型看:五保、低保等保障对象约占55%,其中,人均纯收入低于1800元/年的无劳力、无资金、无稳定收入来源的“三无”特困农户为4721户、10799人。
这个成绩的取得,与我市积极创新扶贫模式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市瞄准扶贫重点,组织实施干部帮扶、光伏下乡、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产业扶持、安全饮水、危房改造、生活保障、就医保障、社会救助“十大到户到人”工程。截至目前,全市共结对帮扶112个省级重点贫困村,“一对一”结对贫困户9.97万户,实施光伏下乡扶贫工程800户;“实名制”技能培训3.2万人次,转移就业贫困户2.1万人,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稳定实现动态消零;改造贫困农户危房1500多户,解决了3000多贫困户安全饮水问题。
整村推进,实现产业扶贫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道路畅通、农田水利建设、电力保障、特色产业增收和公共服务建设“五大到村”工程,整村推进贫困村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在建土地整治整村推进项目24个,整治土地36.4万亩,惠及137个自然村、3200多贫困户;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将13个贫困村的14个中心村纳入年度美好乡村建设范围;安排扶贫专项资金5600万元,统筹道路、供电、安全饮水、一事一议等资金,在112个重点贫困村全面实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新增通组达户道路300多公里,农村安全饮水设施74处,65个贫困村电网完成电气化改造,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改善难的问题。
实施产业扶贫,稳固脱贫根基。我市重点开展“光伏进村到户”、龙头企业联结、合作社带动、大户结对、园区联盟、贷款贴息、租赁入股等工作,支持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增加经济收入。截至今年6月底,我市为40个贫困村建设村集体光伏电站,年均增收3.5万元;扶持29家扶贫企业、合作社贷款贴息173万元,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吸纳和联结370户贫困户以土地或劳力入股;推动72家农业龙头企业,到贫困村流转土地6.7万亩;贫困村农民合作社达到90家,带动1587户贫困户发展“种养加”项目,直接扶持1950多户、6800多贫困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