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开展 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的意见 皖政办〔2015〕3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努力在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探索粮食可持续发展之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大力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新时期“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落实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牢固树立增产理念、效益理念、绿色理念,以粮食生产大县为重点,以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谷物为主体,统筹马铃薯等粮食产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科技驱动,高效利用资源要素,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节本增效同步、生产生态并重,促进粮食单产提高、品质提升、质量安全、效益增加、环境改善,实现全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二)主要目标。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力争到2020年,全省粮食单产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的化肥和农药利用率提高6个百分点,实现使用量零增长;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4;小麦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水稻和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
(三)实施平台。坚持试点先行和面上推进相结合,以农业部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美好乡村示范村为平台,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力军作用,集成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率先推进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使之成为引领全省粮食生产绿色增产的先行区。
(四)技术路径。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把“绿色”的内涵和要求贯穿于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全过程,突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安全投入品使用和物理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重点在推广高产高效多抗新品种、推广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的栽培技术、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和节肥、节药、节水上下功夫,推进田间设施标准化、栽培模式化、生产机械化、资源节约化、服务规范化,有效提升科技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主要任务
从2015年开始,重点开展“九个专项行动”。
(一)粮食作物良种工程推进行动。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引导育种创新,推进小麦、水稻、玉米育种联合攻关,加快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多抗广适、节水省肥、适宜机械化的新品种。调整品种结构,小麦生产,皖北北部推广弱冬性品种,中南部和沿淮扩大半冬性品种比例;水稻生产,沿淮单季稻、沿江双季晚稻和江淮东部高产区调减籼稻、扩大粳稻,力争到2020年,全省粳稻比例达到40%以上;玉米生产,淮北地区推广耐密型品种,沿淮地区推广大穗型品种,因势利导推动籽粒、青贮和鲜食玉米协调发展,推进粮饲兼顾、种养结合和生态循环利用。调整品质结构,采取生态维护、品种选择、配套技术和质量控制等综合措施,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建设符合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要求的良种繁育基地,增强良种生产保障能力,力争到2020年实现良种覆盖率98%以上。(省农委会同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粮食局、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部门和单位负责落实,排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耕地质量提升及节肥行动。统筹工程工艺和农机农艺措施,以地力培肥、土壤改良、养分平衡、质量修复为主要内容,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实施土壤深耕深松,阻控和修复重金属污染和农地膜残留,提升耕地内在质量,力争到2020年,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耕地酸化、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控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调整化肥使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推广缓释肥料、生物肥等新型肥料和化肥深施、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施肥技术;探索有机养分资源利用有效模式,推进种养结合,支持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引导农民积造施用农家肥,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和过腹还田,因地制宜种植绿肥,施用商品有机肥,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提高6个百分点,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秸秆养分还田率达到60%以上。(省农委会同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省环保厅、省农机局、省供销社、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省农垦事业管理局等部门和单位负责落实。)
(三)病虫害绿色防控及节药行动。围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体系,加快转变病虫害防控方式,积极推广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推进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大中型高效药械替代小型低效药械,推行精准科学施药,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实现农药减量控害,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推进试点,依托专业化统防统治大范围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有效提升病虫害防治的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提高6个百分点,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省农委会同省财政厅、省环保厅、省农机局、省供销社、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部门和单位负责落实。)
(四)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遵循节水优先的方针,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开展智能灌溉和现代化灌区示范片建设,打造一批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探索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与运行模式,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和效益;根据区域水资源和气候条件,按照品种节水、农艺节水、设施节水、机制节水的要求,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和管灌等先进适用节水灌溉,因地制宜推广抗旱品种、覆盖保墒、保护性耕作、间歇灌溉等节水技术,推进节水农业发展,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力争到2020年实现农业用水总量控制相关目标。(省水利厅会同省农委、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省农机局、省农科院等部门和单位负责落实。)
(五)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行动。加快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开展建设占用耕地剥离耕作层土壤再利用试点,优化农田结构布局,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平整土地,改良土壤,改善农田耕作层;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以小水库、小泵站、小水闸、中小灌区、塘坝、河沟、机电井、末级渠系等8类小型水利工程为重点的改造提升步伐,有效发挥现有小型水利工程的除涝灌溉能力,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整修和新建机耕路、生产路,配套农田输配电设施,加强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积极探索建设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力争到2020年,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4670万亩。(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省农委、省林业厅、省环保厅、省质监局、省农机局、省农科院、省电力公司等部门和单位负责落实。)
(六)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按照技术先进、科学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原则,不断提高农机化装备水平。沿淮淮北地区重点发展大功率、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沿江江南地区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适应性强、复式多功能作业中等功率机械,丘陵山区重点发展轻便、耐用、低耗的中小型作业机械。大力提升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重点在深耕深松、秸秆直接还田、化肥深施、机播机插、高效植保、机械烘干等环节取得突破。小麦主攻耕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水稻主攻工厂化育秧和机插秧,示范推广钵育机插秧技术,玉米主攻标准化机播和机械化联合收获。力争到2020年,小麦耕种收机械化作业完成升级换代,水稻栽植环节和玉米收获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80%以上。(省农委、省农机局会同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省农垦事业管理局等部门和单位负责落实。)
(七)粮食生产信息技术推进行动。加快推进粮食生产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粮食生产苗情、墒情、病虫情监测调度系统,建立专家会商制度和信息快速传递机制,提高生产指导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加强粮食生产气象保障能力建设,提升气象为农服务信息化水平;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加强耕地地力和肥效监测评价;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评估预警,严防发生区域性、系统性粮食质量安全风险;加快建设粮食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制定信息交换接口技术标准,尽快实现监管系统互联和信息共享,不断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探索推进以农业物联网技术提升粮食生产信息化水平,推进粮食生产过程智能化、精准化管理。(省农委会同省粮食局、省气象局、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农机局、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省农垦事业管理局等部门和单位负责落实。)
(八)绿色增产关键技术创新行动。坚持产学研一体、农科教结合,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组织水稻、小麦和玉米生产技术专家团队,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协作创新,加强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小麦重点开展耐赤霉病新品种筛选及综合防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全苗匀苗壮苗、避灾减灾抗倒、优质强筋新品种筛选及配套生产加工等技术攻关,水稻重点开展品种结构优化、双季稻品种筛选及全程机械化、水稻钵体苗机械移栽、秸秆还田丰产高效机插栽培、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攻关,玉米重点开展种药、种肥、药肥与机收灭茬一体化、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高产栽培、农牧结合兼用型玉米生产等技术攻关。集成和示范农机农艺一体化绿色增产技术新模式。(省科技厅会同省农委、省财政厅、省农机局、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部门和单位负责落实。)
(九)粮食品牌效益提升行动。充分发挥我省粮食生产资源优势,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开展订单生产、土地流转、领办合作社、构建产业联合体等方式,建设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粮食原料生产基地;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保障加工原料需求,促进农民增收;在发展粮食系列加工和精深加工上下功夫,大力发展主食产业化,加大“主食厨房”和“放心粮油”工程推进力度,加强粮食产品多元化、营养化、特色化开发,丰富花色品种,提升加工水平和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粮食产品品牌营销推介,建立品牌目录制度,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全国性和区域性知名品牌,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扩大我省粮食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力争到2020年,主食面制、米制品工业化率较全国平均水平高10%以上。(省粮食局会同省农委、省财政厅、省工商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质监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等部门负责落实。)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县人民政府要全面履行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切实把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各方力量,制定工作方案,出台配套政策,落实推进措施。农业部门要发挥牵头作用,做好综合协调和服务指导。发展改革、科技、财政、国土资源、水利、粮食、气象、农机、科研教学等部门和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合力推进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每个专项行动要分别制定实施方案,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确保责任和任务落实。
(二)加强督导推进。省直有关部门要对各地工作开展情况和行动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估,作为项目、资金及相关政策支持的重要依据。要通过跟踪检查、动态监测、信息交流、现场观摩等活动,督促指导各地开展工作,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绿色增产措施落实。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多途径加大绿色增产攻关政策措施、工作成效、经验做法的宣传力度,营造比学赶超的舆论氛围和工作环境,提高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的影响力。
(三)加大投入力度。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农田水利、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建设项目,向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区域倾斜。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根据国家统一部署,选择部分县市开展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将8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合并用于耕地地力保护,非试点地区仍按原办法执行;同时在全省范围内调整20%的农资综合补贴存量资金、种粮大户补贴试点资金和农业“三项补贴”增量资金,统筹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重点支持建立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也可采取贷款贴息、现金直补、重大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等方式予以支持。省级安排的粮食生产及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专项资金要集中用于绿色增产技术推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高产创建、农机化发展、农业产业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资金,要优先支持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各地要整合项目资金,加大对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的支持。
(四)推进改革创新。坚持“明确事权、改革产权、多元投入、建管结合”的原则,加快小型水利工程投资建设管护改革,支持村集体自筹、农民筹资筹劳以及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投资自主建设小型水利工程。创新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模式,落实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推进所有权证、使用权证、管护责任书“两证一书”制度试点扩面,提升运行管理效益。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强化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做好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规范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粮食绿色增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活力。
(五)强化科技服务。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发挥科技进步对绿色增产的作用。成立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行动技术专家组,加强攻关研究、巡回指导和咨询服务。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完善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制度,提升公益性服务能力。壮大服务型农业企业,发展合作服务组织,鼓励发展社会服务组织,大力培育经营性农业产业化服务联合体。以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领办人、农业企业负责人为重点,强化农机农艺结合和节肥节药节水等绿色增产关键技术培训。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模式,开展农机作业、科技、植保、水利、农资供应、产品购销等专业化服务,鼓励全程社会化服务。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