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粮食市场化收购信用保证基金首单顺利落地
今年以来,安徽省积极顺应国家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敢于创新,勇于担当,建立了粮食市场化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融资担保机制,设立了10亿元规模的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已审批信用保证基金贷款5000万元,对提高企业融资增信能力、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引导粮食市场主体参与收购、防止出现农民“卖粮难”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一、强化组织推动,明确基金适用范围。2018年,安徽省财政厅、省粮食和储备局和农发行安徽省分行在多次专题调研后,结合省情粮情,着手开始建立粮食市场化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由省级财政注资2亿元。在反复征求相关部门和市县政府意见后,10月10日,安徽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省财政厅、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安徽银监局和农发行安徽省分行五部门联合下发了《安徽省粮食市场化收购信用保证基金管理实施意见(试行)》,明确了基金筹集、使用管理、基金代偿、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等条款,使安徽省开展信用保证基金工作有了政策依据和操作细则。结合安徽粮食产业结构,明确基金同时适用于小麦和稻谷两个主粮品种,参与企业为符合贷款基本条件的一定规模内的粮食购销企业、粮食加工和转化企业等。
二、坚持以上率下,加快基金全面运行。一是成立了安徽省粮食市场化收购信用保证基金管理小组,具体负责基金运行管理。省财政厅积极协调,帮助开设信用保证基金专户。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省银监局对信用保证基金业务认真审核把关。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农发行主动与粮食企业对接,受理企业贷款难申请。在省级层面的指导下,陆续有49个市县成立了市、县级基金管理小组,有效协同贷款银行对参与企业资格进行准入把关,有利于加快推进工作进展。二是通过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推进会、政银企座谈会、大米分会理事会及“四送一服”进民企活动,“零距离”向粮食企业宣讲粮食信用保证基金政策,加强银企对接,加快了基金申报进度,目前已收到安徽国精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寿县绿禾粮食发展有限公司等85家企业基金认购意向申请。三是省信用保证基金成员单位相关部门负责人亲自授课,在财政、粮食、农发行系统通过集中培训方式,深度解读基金政策,对相关操作管理人员理论认识和操作要点进行强化培训,为信用保证基金顺利实施提供有效人力保障。
三、创新工作举措,积极推进基金落地。各级基金管理小组按照“择优扶持、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与意向企业接洽沟通,对优质企业做好政策宣传和客户营销,提高企业参与基金的积极性,并认真做好基金资格认定审核工作,加大基金推进工作力度。农发行安徽省分行重新修订调整了粮食市场化收购贷款准入标准,进一步优化办贷流程,简化放贷手续,加快贷款发放进度。一是对客户准入、评级授信、贷款调查和用信放款四个环节同步开展。二是对办理信用保证基金的贷款采取优惠利率,降低企业财务成本。三是明确具体的贷款办理简化程序,实行限时办贷制度。制定从客户准入到贷款发放的时间表,明确各级行和各部门的办贷时间。四是有效推进实施信贷业务资源整合,打好贷款品种支持范围与信用保证基金适用内容的“组合拳”,提高业务落地效率。至12月末,农发行安徽省分行已审批信用保证基金贷款5000万元,为南陵县金谷粮油收储有限公司投放首单信用保证基金贷款300万元,确保了政策落地落细落实。
四、建立防控机制,增强业务高质量发展。粮食市场化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的核心是“风险共担、批量增信、限额管理、损失代偿”,解决了粮食企业普遍存在的担保不足问题,创新了粮食企业融资增信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引导社会收购资金“四两拔千斤”的作用,是银企对接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也是促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加快市场化经营步伐,创新直接融资方式的有益举措,有效解决了农发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保收购与防风险的“两难”问题。一方面,对于财政代偿损失部分,实行省和市、县财政按50%比例共担机制,也就意味着各级财政资金均将参与损失贷款的代偿。各地基金管理小组将代表政府主动管控资金风险,协同银行共同开展贷后管理,形成收购资金贷款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通过建立联合监督检查制度,有利于增添管理贷款的力量,凝聚防控信贷风险的合力,约束企业经营,解决好“不愿贷”“不敢贷”“不好贷”问题。另一方面,基金实行黑红名单制管理,增加企业的违规成本,有利于培育企业诚信意识。对拒不执行还款计划,恶意逃避银行债务的参与企业,提交相关部门将企业及其相关管理人员列入违法经营的“黑名单”;属于国有企业的,建议其主管部门依党纪政纪严肃追究企业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对积极配合充实基金额度、基金额度增长比例较高的参与企业,贷款银行在支持其仓储设施、批发市场建设、从事多品种经营、放大担保额度等方面,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和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将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助力安徽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