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第二粮仓”项目落户安徽 淮北实现科技增粮

17.12.2015  15:47

  中安在线讯 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12月16日,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承担的“第二粮仓”STS(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预研项目“淮北科技增粮县域技术集成与示范”举办年终进展汇报会。记者了解到,该项目在砂姜黑土改良、高产抗逆农作物品种开发示范、智能环保农业技术、信息农业等等多个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黄淮南片中低产田改造可增产180亿斤

  据了解,黄淮南片有6000-7000万亩中低产田。其中,安徽2200万亩,河南2000万亩,江苏、山东各1000万亩,改造后可增产180亿斤,是粮食增产的“新途径”;而安徽淮北地区水资源丰富(降雨900毫米左右),温、光资源相对协调,但水资源有效利用、砂姜黑土、抗性耐逆品种缺乏是关键。

  为了充分发挥中低产田粮食增产潜力,探索中低产田粮食增产技术模式,2014年6月20日,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提出“在黄淮海等地区建设第二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经过多方调研、讨论,中国科学院于2015年1月启动了“第二粮仓”STS(科技服务网络)预研项目“淮北科技增粮县域技术集成与示范”。

  实现秸秆再利用 在淮北推广新玉米品种

  合肥研究院技术生物所副所长吴丽芳介绍,项目实施一年以来,在多个方向上取得进展。例如,砂姜黑土改良问题已初见成效。利用粉煤灰、生物炭、秸秆等废弃物结合酶促剂技术进行砂姜黑土改良,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水性能,并研发了秸秆还田助剂、生物菌肥等技术产品可以有效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地力。

  项目成功研发出多个高产抗逆农作物品种,如示范玉米新品种“科育186”,耐密植、高抗倒伏、脱水快、宜机收,产量潜力可达800公斤。该品种比当地玉米品种早熟7-10天,可以进行机械化籽粒收获,可以帮助农民实现“像收小麦一样收玉米”。目前在吉林、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均表现优良,将是淮北地区推广应用的热门玉米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