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粮仓”到“大餐桌” 培育“三农”新动能河南脚步铿锵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全国两会期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三农”问题再度成为关注热点。河南省去年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大粮仓”更充盈,“大厨房”更丰富,“大餐桌”更多彩。农业充分发挥了“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基础更牢了
兰考县紧邻黄河,但因为河道淤积等原因,靠着黄河用不上黄河水成了当地人的尴尬现实。
去年,兰考大力提升引黄能力,共疏浚新挖河渠460多条,全县耕地中引黄灌溉面积已占70%。离引黄口门40多公里的小宋乡,过去最多1万亩土地能用上黄河水,现在已增至6万多亩。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农业实现增产增效,基础一定要夯实,我省去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补齐短板。
田的命脉在水,去年全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出山店、前坪等大型重点水利工程按计划有序推进,12个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进展顺利,85个小农水重点县、农田水利项目县建设力度加大,新增恢复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260万亩。
大力开展高标准粮田建设,新建高标准粮田755万亩,累计建成5357万亩,已完成全部规划任务的84.1%。
在去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省农科院芝麻研究所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来之不易的奖项折射着我省夯实农业科技基础的不懈努力。
河南省稳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农作物新品种82个,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9.1%,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结构更优了
受玉米价格大跌的影响,商水县舒庄乡杜店村农民杜大红去年进行了种植结构调整,减少了20亩玉米,增加了20亩花生。
当前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供求结构失衡,突出表现是玉米产能过剩,优质高端农产品供应不足。
河南省以“四优”为重点,全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在适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的同时,大力发展优质小麦、花生、草畜和瓜果。
去年,玉米播种面积15年来首次下降,花生大豆面积较上年明显增加,其中花生面积增加93万亩,秋粮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场需求大的强筋、弱筋小麦种植面积达到600万亩。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守三条底线——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河南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对我省而言,调整农业结构,守住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是重要前提。
我省认真实施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片面追求粮食增产,但全力稳固提升粮食产能,让“中国粮仓”更加充盈。
去年夏粮生产先后遭遇赤霉病、收获期大范围持续降雨等多重灾害,秋粮生产又受到了洪涝灾害、持续高温等影响。
全省积极抗灾,去年粮食产量达1189.32亿斤,连续11年超千亿斤,是历史上第二高产年。多灾之年粮食生产仍保持高位运行,反映了我省已具备强大粮食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
融合更深了
我省雏鹰农牧集团从最初的养殖业起步,如今已向精深加工领域迈进,一条高端发酵火腿利润能翻上好几倍。
农业这个古老的产业,如今成为活力无限的新舞台。我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一二三产业正加速融合,精深加工让“国人厨房”更充实,休闲农业、食品企业O2O自动售餐等新业态撑起中原“大餐桌”,农业变得功能丰富、多姿多彩。
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蓬勃发展,全省农业产业化集群总数达到207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2.33万亿元,全省工业三分天下有其一。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6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761家。
苗建民老家在孟州市西虢镇莫沟村,大学毕业后在外地工作,后来看到村里休闲旅游业的喜人前景,他辞掉工作回村,现在是莫沟村淘宝店负责人,还经营着自家的农家乐。
在广袤的中原大地,这样的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激活了古老乡村的发展新动能。
农村电商大量涌现,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已达到21个,省级综合示范县达到27个。新增网店近2万家,从业人员达到6.5万人,交易额超过275亿元,网络零售额接近126亿元。去年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现场会在博爱县召开。
休闲农业势头强劲,实现了从种养、加工、美食到旅游的一体化服务,全省共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5万个,营业收入达到111.7亿元,从业人员有31.63万人。郑州市休闲农业全年接待280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到31亿元。
农业不断增效,农民腰包也变得更鼓,去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96.74元,增长7.8%。
万顷田畴,活力更充盈,一个传统农业大省,正在向现代农业强省迈进。
(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张海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