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引智”
9月17日,庐江县龙桥镇谢长生家庭农场的500多亩稻子已经青黄,稻香阵阵。然而,记者走在田埂上却发现稻田很干涸,一脚踩下去,连个脚印都没留下。
“这么旱,稻谷能长饱满吗? ”记者担忧地问站在田间的农场负责人洪雾龙。
“看这长势,亩产能达1000斤。这是我特意从省农科院引进的新品种水稻,特别耐旱。 ”洪雾龙不无得意地告诉记者,这种水稻叫“绿旱1号”,从播种到现在,基本没灌过水,但一直都正常长苗、拔穗,简直可以改名叫“旱稻”了。
谢长生家庭农场周边是矿山,按要求,农场地里不能灌水,只能种旱作物。先前,农场曾试种过西瓜、红薯等作物,但收成均不佳,有的甚至还亏了本。一次偶然的机会,洪雾龙得知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的王士梅博士育成了一种抗旱水稻,非常适合缺水条件下种植,就主动上门求助。王士梅了解了谢长生家庭农场的情况后,不仅提供了稻种,还亲自到农场指导种植。品种优越性加“保姆式”的技术指导,农场今年丰收在望。
“‘绿旱1号’研究思路就是‘不与良田争地,向低产田要粮’,目标就是要实现‘有水增产,无水稳产’。 ”王士梅随手抽出一棵稻穗,向记者说起了它的“身世”。早在1993年,省农科院就与日本东京大学、日本农业研究中心交流合作,设想提高我国水稻耐旱性,开辟我国黄淮海缺水、漏水地稻作种植区域。 2000年,“绿旱1号”项目被省外专局确定为引智项目,邀请日本专家平泽秀雄来安徽进行学术交流,有力推动了研究进展。2005年,“绿旱1号”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并在国家外专局的支持下迅速推广。
蚌埠市海上明珠农业科技公司是“绿旱1号”项目的研发合作方,公司的农作物新品种研发中心有几百亩地供王士梅作试验田。大片的试验田被分成了几百个小方块,每个小方块就是一个试验稻品种。王士梅告诉记者,在省外专局的帮助下,“绿旱1号”项目组与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广泛深入合作,不断改进“绿旱1号”的丰产性和适应性,以使“绿旱1号”在沿淮滩涂地和江淮分水岭地区广种高产。
“我们看好‘绿旱1号’的潜力。 ”蚌埠市海上明珠农业科技公司董事长张国前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绿旱1号”目前已累计推广种植面积2500多万亩,创造经济效益100多亿元。 “绿旱1号”还走出国门,在安哥拉、喀麦隆、柬埔寨等国“落地开花”。
“‘绿旱1号’是我省‘引智’成果之一。 ”省外专局外专处处长范兆清介绍,我省“引智”工作积极切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一面“请进来”,一面“走出去”,发挥四两拨千斤的独特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国外才智支撑。
责编:朱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