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水产”: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21.03.2017  09:43

  一只虾如何成就一座城的美誉?2月下旬,由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牵头的“2017年农业部百乡万户活动调查组”在湖北省潜江市走村串户发现,当地推广“稻田+水产”的综合种养模式不仅让小龙虾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还让水稻成为名副其实的无公害农产品,农民借此发家,鼓起了钱袋子,潜江市被称为“中国小龙虾之乡”。

  湖北国营白鹭湖农场关山分场是潜江较早开展规模化虾稻种养的基地,调查组在这里看到,基地上田成方、树成行,田埂上的油菜花争相绽放,连片的稻田清澈透亮,稻田里的秸秆格外醒目。

  这些秸秆,可以作为刚出洞的小龙虾的美食,属于原生态的喂养模式。关山分场党委书记胡文斌介绍,他们集中了万亩土地搞“虾稻共作”,通过合作社统一培训、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六统一”模式,农户每年集中辛苦3个月,便可多获得3000-4000余元每亩的水产净收入,算起增收账,大家都开心得合不拢嘴。

  潜江市在全国首创“虾稻连作”“虾稻共作”种养模式,率先制定小龙虾养殖标准,今年,潜江市更将水环境综合治理作为“头号战役”,启动“虾—稻”生产经营市场专项整治行动……调查组在与潜江市各级基层干部及从事稻田种养农民的交谈中,不止一次地听到,“潜江是在举全市之力发展小龙虾!

  调查组了解到,潜江把虾稻产业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标杆产业,经过16年探索,已初步建成了集科研示范、良种选育、健康养殖、加工出口、餐饮娱乐、冷链物流、电子商务、品牌文化等于一体的虾稻全产业链,层层盈利、环环增效,综合产值达180亿元。

  2016年,潜江小龙虾养殖面积达35万亩,其中稻田综合种养31.5万亩、池塘养虾3.5万亩,产量7.35万吨。预计2017年小龙虾养殖面积将达50万亩以上。潜江以“虾+N”的发展思路,创造出“虾-鳜”“虾-莲(藕)”“虾-龟-稻”等十余种混养、套养、轮养的综合种养模式,形成了产业布局合理、集中连片、产销功能齐全的小龙虾产业新格局。

  在优势互补的生物链中,小龙虾和水稻的品质都得到了提升,稻田综合种养收益是普通种稻的5倍以上,极大激发了当地农户的种粮养虾热情,大家纷纷返乡,撂荒水田全面复耕,积极开展“旱改水”……近年来,潜江粮食生产稳步提高,实现了稳粮和增收“双赢”。

  潜江的稻田养虾也带动了二三产业。以小龙虾加工为主业的潜江华山、莱克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原材料上更有保障。来潜江旅游观光吃虾的游客越来越多,行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今年,位于潜江的江汉艺术职业学院在全国高校首开“小龙虾专业”,潜江小龙虾三产融合发展又进了一步。

  “虾稻共作”就是现代农业的成功典范。调查组认为,潜江市“虾稻共作”生态养殖模式紧扣改革脉搏,为渔业“转方式、调结构”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可在全国适宜地区全面布局“稻田+水产”种养模式,同时为粮食稳产、农民增收作出新的贡献。

(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何红卫 乐明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