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禁烧会否“药到病除”《新华网》

07.06.2014  23:02

      新华社合肥6月5日专电(新华社记者 姜刚)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正值夏收之际,在小麦主产区安徽太和县,因出台防止焚烧秸秆污染环境的“麦茬限高10厘米”政策,引发社会关注。公众对此观点不一,有的认为,麦茬“限高令”是基层的有益探索;也有不少公众认为,此政策不接地气,会增加收割成本,变相增加农民负担。 

  那么,麦茬“限高令”是否真正可行?焚烧秸秆是否将难觅踪迹? 

  麦茬“限高令”的可行性有多高? 

  在太和县双浮镇的一处收割现场,记者见到正在收割麦子的张姓村民。“今年干部们对麦茬高度要求很严格,这样增加收割成本,不少农机手就不愿过来割了。”他说,农机手要加钱,农民也没办法,农民就想着快点收完麦子,不然下雨收成就泡汤了。 

  往年有没有这样的政策?太和县农委相关负责人4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往年也出台过类似政策,但由于种种原因,重在宣传提倡,执行并不理想。如果不限茬,农民在收割小麦后焚烧秸秆,就会把太和县烧得乌烟瘴气,严重污染环境,有时还会发生火灾。 

  对此,安徽省农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麦茬限高10厘米”政策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但也要多从老百姓的角度考虑问题。当前是夏收关键时期,也是秸秆焚烧“敏感期”,各地要因地制宜、科学调配,千万要避免因禁烧秸秆影响农民麦收情况的发生。 

  谁该为增加农民负担负责? 

  当地群众反映,在此政策之下,不少农机手要么不愿过来收割,要么就要求抬高收割费用。 

  来自河南永城市的一位农机手正在田里割麦子。“高度不一样,速度也不一样,而且割这么矮,机子费油、还容易坏。”这位机手的妻子站在田边说,原来一天能收割70亩左右,现在大概只能收割50亩了。“这肯定要加价了,总不能让农机手亏本吧。” 

  多名群众表示,“麦茬限高10厘米”政策实行后,每亩地收割费用从往年的45元~50元,已涨到今年的60元左右了。 

  太和县农委坦承,落实该政策,一些收割机手收割速度有所下降影响收入,确实存在提高收割费用现象。为此,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太和县对午季禁烧工作实行20元/亩的资金补贴,其中省级、市级、县级财政补贴分别为14元/亩、2元/亩和4元/亩。 

  不过,太和县一些干部也担心,今年全县小麦种植面积152万亩,每亩地财政补贴20元,累计超过3000万元。若没有各级财政资金配套,光靠太和县自身解决,肯定是难以承受的。因此,农民反映的负担增加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破解。 

  焚烧秸秆是否将难觅踪迹? 

  当前,太和县麦收工作正紧张进行中,秸秆焚烧已进入“敏感期”。麦茬“限高令”颁布快1个月了,焚烧秸秆现象并未杜绝。 

  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年5月31日12时10分,太和县城关镇镜湖片午收暨秸秆禁烧工作指挥部成员接到报告,小刘庄自然村出现焚烧秸秆火点。城关镇党委当日下午召开党委会议,6名干部被问责,点火人被处拘留15天、罚款500元处罚。 

  “光堵也不是办法,要疏。”太和县一乡镇主要负责人说,今年准备太仓促了,该镇正在做一种试验,看打捆情况如何,已联系外地一家秸秆收购企业,但要保证有利润。即使有利润,全镇4万多亩小麦秸秆也不能全部利用。若产生不了利润,那就得想其他办法了。 

  一些群众呼吁,政府部门应该在秸秆的综合利用上多下工夫,如果找到“出路”了,老百姓自然而然就不烧秸秆了。

      安徽省农机局管理处处长胡道林认为,“三夏”期间,各级政府面临秸秆禁烧和夏收夏种的双重压力,破解秸秆综合利用问题已迫在眉睫。由于区域之间农作物种植种类不同,秸秆利用方式也不同,必须要因地制宜,试点推广操作性强的利用方法和技术。 

      张晓飞建议,对一些秸秆利用多的发电厂、造纸厂等,应给予财政补贴,并鼓励扩大推广范围。同时,国家应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力度,让秸秆实现变废为宝,把这个“老大难”问题解决好。(完)


信息来源:《新华社》201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