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成了“香饽饽”

19.06.2019  16:33

  地处皖北平原的太和县,每年产生秸秆总量达200万吨。近年来,该县大力发展秸秆生物质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等综合利用项目,使秸秆变成了可循环利用的宝贵资源。2018年该县秸秆综合利用量达152.7万吨。

           秸秆变沼气告别烟火燎

  “三夏”时节,烈阳炙烤着大地,在太和县郭庙镇张西村村民刘凤英家干净整洁的院落里,再也看不到秸秆垛,亮黄色的燃气管道沿着墙体爬进厨房,站在灶台旁炒菜的刘凤英满脸笑容:“现在我们都改用沼气了,厨房再也不会烟熏火燎了,干净卫生不说,也非常省事。  ”

  随着近期张西村大型秸秆沼气化利用项目一期工程的建成投产,当地曾经被遗弃甚至就地焚烧的小麦秸秆,变成了沼气、沼液、沼渣等炙手可热的宝贵资源。

  据介绍,张西村大型秸秆沼气化综合利用项目总投资969万元,由安徽永志环能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一期工程建有厌氧发酵罐2000立方米,储气罐800立方米、沼液收集池100平方米,输气管网10公里。

  “我们先对秸秆、畜禽粪便等原料做预处理,然后经过进料斗把它们投入厌氧发酵罐,在厌氧发酵罐里就能像变魔术一样,把秸秆变成沼气、沼液、沼渣三种可被综合利用的资源。沼气给附近村民做饭用,沼液给我们自有的冬桃林施肥,沼渣制成有机肥,销往山东、四川等地。  ”张西村大型秸秆沼气化利用项目技术负责人张从金告诉记者,“经过前期调试,现在每天可以消耗各类农作物秸秆10吨,一年就能处理3650吨秸秆,日均产出沼气2000立方米,目前张向中心村、小隋庄自然村的150户居民已经用上了我们的沼气。  ”

  说着说着,张从金领着记者来到了冬桃经果林里,扒开土壤,指着桃树根旁边的管道告诉我们,“你看,这就是从厌氧罐那边引流过来的沼液,这种沼液不仅肥力高,还能灭杀秸秆、粪便中90%的病菌,好着呢。  ”

  利用秸秆加工沼气产生的沼液,除了给果园滴罐肥料外,还是加工叶面肥的重要原料,其肥力是普通化学合成肥料的10倍以上,极易被植被吸收,目前永志环能科技有限公司已经与北京一家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计划于近期合作建设叶面肥项目。

  “秸秆沼气化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条件,而且促进了郭庙的环境改善。下一步,我们将加快二期工程建设,争取早日投产,让更多的老百姓用上沼气,为更多的花卉企业节约生产成本。  ”郭庙镇党委书记尚晓雷介绍。

     秸秆变“草砖”经济价值高

  在太和县三塔镇的安徽展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看到两条秸秆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高大的铲车将一堆堆农作物秸秆送入生产线,经粉碎、加料、搅拌、模具挤压等流程,一排排摆放整齐的秸秆砖便神奇地出现在记者眼前。

  “保温隔热、耐火隔音、轻质高强度是秸秆砖的最大优点。更重要的是,秸秆砖可以与水泥、瓷砖等建筑材料完美结合,并不会影响后期的装修工程。”公司总经理高炯一边介绍,一边拿出了一块秸秆砖,侧切面能清晰地看到秸秆碎屑,尽管摸上去第一感觉像木头,但用手使劲儿敲打却能感受到足够的硬度,然后高炯拿起焊枪,打开氧炔焰,熊熊火焰猛地扑在“草瓷砖”上,历经3000摄氏度高温近20分钟的烘烤,“草瓷砖”的表面只出现一层薄薄的炭痕,整体结构依然完好。

  年近花甲的高炯是当地有名的能人,2013开始从事农机的销售和维修,从此和秸秆结下了不解之缘,先后从事秸秆收购、秸秆加工等行业,2017年投资近千万元引进相关设备和技术,在太和县三塔镇开办了安徽展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始尝试生产“草瓷砖”。

  “已经建成的两条秸秆砖生产线,  2018年生产秸秆砖2000万块,约3.5万吨,实际消化秸秆达到2.8万吨,秸秆砖主要销往园林建设公司、建筑公司、公司厂房建设承包商等,目前我们生产的草瓷砖供不应求。  ”高炯介绍。

  在安徽展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秸秆收储点上,高炯的爱人蒋晓玲正忙着收储秸秆,一辆辆货车满载秸秆驶向秸秆收储中心,收储中心内一堆堆打好捆的秸秆已经堆积如山。

  蒋晓玲告诉记者,与造纸厂、发电厂和养殖场不同,生产“草瓷砖”对秸秆的要求不高,小麦、玉米、黄豆、葵花、棉花等植物的秸秆或者锯末都行。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已经霉变和腐烂的秸秆,经过处理后同样可以使用。

  “草瓷砖”的“好胃口”,不仅有效解决了秸秆的无害化处理问题,而且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麦收时节,前来安徽展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秸秆的农民络绎不绝。  “一捆一块五毛钱,一亩地能卖个30块钱左右,收好麦我就去别人家地里再收点秸秆,一天挣个百十块钱不成问题。  ”说起“草瓷砖”生产给自己带来的实惠,村民张贵全脸上乐开了花。

     秸秆育菌菇生态又环保

  在位于太和县旧县镇范庙村的安徽百麓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记者走进恒温菇房,只见工人正在采摘成熟的菌菇。黑褐色的黑皮鸡枞菌附着于一节节菌包之上,圆柱形的菌包藏于土壤中。

  “这个菌包60%的原料都是秸秆。”百麓公司负责人董建国拿起一个像木桩的菌包向记者展示,这样的菌包是由秸秆和木屑构成,通过粉碎,增料发酵,装入袋中就可成为培养菌类的菌包。

  “小麦秸秆是种植鸡枞菌、竹荪等菌菇的好材料。”董建国介绍,以黑皮鸡枞菌为例,一个菌包的生成大概需要750克秸秆,经过两个半月的培育,可以生产鸡枞菌约250克。一吨秸秆经过处理大约可生成1300个菌包,可产鸡枞菌鲜品0.33吨左右,按照每斤25元的市场售价来算,一吨秸秆培育出的鸡枞菌可带来1.65万元收入。

  秸秆育菇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企业的成本也在降低。  “我们以前是在东北发展,现在回到太和生产,秸秆回收成本降低,也让周边村民挣了钱。”董建国告诉记者,从本地回收秸秆,每吨要比运输到东北制作节省了近600元。企业成本降低了,秸秆有了好去处,还能带动就业、增加村民收入,一举多得。

  在百麓公司务工的旧县镇大张村村民栾淑珍告诉记者,今年家里几亩小麦长势很好,收割完把秸秆拉到百麓公司,一吨秸秆能卖200元。  “以前不要的秸秆现在能卖钱,在这里还能学种菇技术,等学会了,准备自己也试试。  ”

  采摘菌菇后,秸秆做成的菌包去哪儿了?董建国给出了答案——有机肥厂。使用后的菌包不会浪费,而是经过二次发酵,制成生物有机肥,作为第二年的肥料撒入地中,提高耕地肥力。

  记者了解到,百麓公司二期项目中,秸秆存储仓库、有机肥厂作为重要子项目正在按计划建设。  “我们将建成大型标准化菌包厂、现代化实验室、有机肥厂等,形成秸秆回收、粉碎利用种菌菇、菌渣加工成有机肥再次还田的环保循环模式。”董建国表示,目前公司正在加紧建设二期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三产融合的生态循环农业,预计年产食用菌鲜品1.2万吨,有机肥10万吨,每年可解决8万至10万吨的秸秆,消化10万至12万吨的畜禽类粪便。(通讯员  史浩然  汪含蕊  记者  安耀武)

[ 编辑:黄群]
从“三夏”看现代农业发展:离田的秸秆去哪了
  “农户把秸秆收集起来,卖给养殖场或者草场,徽广播
探访安徽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
  一根秸秆能走多远?在安徽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徽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