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各地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真情拥军汇暖流
军队是长城,军人是亲人。全省各地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努力为部队官兵解决后顾之忧,谱写了军民融合发展的动人篇章——
连日来,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陆军军官学院家属区里,活跃着一支志愿服务队伍。志愿者们带着工具,主动上门维修家电、理发、修车,方便了军人军属生活。这是合肥市蜀山区第17次拥军优属服务周活动,也是江淮大地拥军优属暖流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围绕中国梦和强军目标的实现,以真招实措支持部队建设,群众性、社会化双拥活动蓬勃开展。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9个市、县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县)”荣誉称号。
拥军网络广覆盖
“我部营门口外出道路坑坑洼洼,影响部队应急出动;营区东侧砖瓦厂噪声污染大,影响官兵正常训练与休息……”日前,芜湖市召开军地恳谈会,驻军某旅代表一口气讲了4个问题、提出5项需求。市城建、交通、环保等部门负责人一一做解答,件件有回音。
从淮北到江南,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拥军优属摆在重要位置,把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把军事设施建设纳入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体系,把双拥工作纳入领导干部和单位岗位目标责任考核。合肥市将改善驻军训练、学习、生活条件列入重点工程建设范畴,去年投入5000多万元,解决部队实际困难。滁州市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检查双拥政策法规落实情况,促进涉军重难点问题解决。全省各市、县普遍形成“上下一条线、纵横连成片、各级有人抓、事事有人干”的双拥管理服务网络。
去年以来,结合延安双拥运动70周年等主题,蚌埠、阜阳、池州等市举办军民联欢会、体育友谊赛等活动,用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同台竞技的体育比赛共话军民雨水深情。铜陵市开展“十佳、十优好军嫂”评比,宣传双拥先进典型。一系列拥军优属主题活动,在全社会激起浓厚的爱国拥军热情。
融合发展谋共赢
今年2月,合肥预备役高炮团组织了一场网上指挥对抗演练,3个营扮作红军,先后与团机关组建的蓝军对决厮杀。能打仗、打胜仗,人才队伍是关键。高炮团演练取得好成绩,得益于在人才选拔上坚持军地融合发展理念,借助地方院校技术人才优势,加速部队战斗力提升。
军民融合是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有效做法。聚焦强军目标,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就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出台意见,编制军民结合产业规范,加强合肥、芜湖两个国家级军民结合示范基地公共平台能力建设。省国防科工办引导民口企业“参军”,共有100余家企业取得相关资质。省科技厅组织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成立军民结合产学研联盟,启动6项军民融合重大科研项目,投入资金9550万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2.45亿元,拉动产业投资28亿元。
各地各部门把军事功能植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统筹满足国防需求。安庆市在道路、机场、港口、通信、电力、人防等建设项目规划、立项、设计、审批、验收和管理中,预留军事接口。黄山、铜陵、池州等地在高铁和港口公用码头建设中,统筹考虑交通战备需要,为部队战时军事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保障,形成军地共谋打赢的整体合力。
真招实措解难题
不久前,肥西县三河镇退役士兵小方接到电话,通知他去县人武部,领回其父被包工头拖欠多年的工资。 2012年10月,还在部队服役的小方,找到县人武部反映父亲工资被拖欠。人武部前后两任政委接力,终于追回方父的工钱。
为部队官兵解决后顾之忧,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投身强军实践。去年以来,全省各级陆续修订出台优抚对象医疗保障、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等双拥政策法规100多项,从制度层面解决军转干部安置、随军家属就业、军人子女入学、伤病残人员移交等重点难点问题。去年全省发放各类抚恤资金16亿元,覆盖48万名优抚对象;4000余名军转干部得到妥善安置,3万余名退役士兵推荐就业,随军未就业家属全部享受无工作就业补助,基本实现部队、接收单位和复退军人“三满意”。
各地结合实际,出实招解决军人军属和优抚对象实际困难。马鞍山市在随军子女入学上实行年龄、分数、择校“三优先”。蚌埠市对从事个体经营的随军家属、城镇退役士兵、军队转业干部,3年内免征增值税。芜湖市把退役士兵自谋职业金全部列入市、县(区)财政预算,举办“退役士兵暨军嫂专场招聘会”和各类技能培训班,帮助解决就业问题。池州、安庆等地将所有重点优抚对象全部纳入新农合和医疗保险,实行“一站式”便捷服务,享受门诊、大病和住院医疗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