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与考试改革

02.02.2015  12:08

安徽师范大学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指出:“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以学生学习与发展成效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强化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该校政治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与考试改革,努力做到“三推进,三结合”。

积极推进分类教学改革,将统一管理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如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说服力和感染力,是近年来许多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创新性、应用性、理论性及影响力,学院深入学习、贯彻校党代会精神,认真分析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新形势,紧密结合学校本科生思政课教学的实际状况,在全国率先探索了思政课“统一管理、分类教学、分类考试”的分类教学法,即围绕着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对思政课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考核方式等进行科学分类的一种教学方法。

学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校16个学院(不包括政治学院)专业属性的不同,把学生大致分为文科类、理科类、艺体类三大类,然后按类别制定每门课程的详细教学大纲,组建分类教学团队、编写分类教案、研究分类教学方法、实行分类考试。文科类教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的提升、人文精神的培养为主线;理科类侧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文情怀与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的养成;艺体类以普及马克思主义知识、拓展文化修养为主题。

在教学实践探索的同时,学院开展了有关分类教学的一系列理论研究,例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类教学改革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分类专题教学研究”、“在‘原理’课分类教学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研究”、“实践教学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的运用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研究”等课题,分别获得教育部、安徽省质量工程等立项资助,一批研究成果已经并将继续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核心期刊上陆续推出。

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育人相结合

加强实践育人环节,完善‘三个课堂’联动育人机制”是校党代会提出的明确要求。为贯彻党代会精神,锻炼学生的才干,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学院根据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对思政课教学进行大胆改革,创设了“4+1+1”教学模式,专门拿出2个学分开展实践教学,要求各课程在确保高效完成额定课堂教学工作量的同时,精心设计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做到“规定动作要质量、自选动作求精彩”。

在全院思政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各课程均制定了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并在教学实践中贯彻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已经连续多年举办“放飞梦想”演讲比赛,不仅促使初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深入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点燃他们人生的梦想;每年一度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观摩分享课更加坚定了他们“历史不能忘记、未来我有责任”的信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开展的辩论赛、经典阅读等活动,让学生们在智慧的碰撞中领略哲学的博大与灵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开展的现场教学和口述史整理活动,实现了学生对时域和空域的“穿越”,以感官触摸历史,用心灵叩问责任,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于“四个选择”的认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通过看(红色经典)、议(案例讨论)、辩(焦点辩论)、思(热点透视)、调(社会调查)、服(社会服务)、访(参观访问)、宣(理论宣讲)等多种形式,使理论课、政策课变成了帮助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情、贴近民生和服务社会的贴心课。

此外,学院还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和学工部门及各学院密切配合,连续多年选派思政课教师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政治指导教师身份参与活动,同学生一起走向社会、走进基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思政课教师参与暑期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课堂延伸到实践课堂,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的实效性,而且有利于拓宽高校思政教育的视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

积极推进考试方式改革,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评价方式的改革。传统的单一知识识记式的思政课考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为此,学院根据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思政课考试的新方法,在兼顾各课程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更加侧重考核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教有所得,学有所用。在此基础上,学院实行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

形成性考核重参与。根据“过程性、多元性、实践性”新型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模式的总体思路,按照各门课程的自身特点,采用课堂考勤、课堂讨论、调研报告、读书活动、期中作业、现场教学、小论文、教案设计和专业技能测试等多种方式,强化对学习过程的监管和考核,彰显多元性、突出实践性。过程性考核成绩需于学期结束前在班级公示。

终结性考核重运用。实行分类闭卷考试的方式,即试卷分为文科类、理科类、艺体类三个类别。文科类卷侧重原理、命题等基本知识的考核,思维开放,注重拓展,主要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理科类卷注重文化底蕴的考察,通过事例进行论证,用自己的立场、方法回答问题。艺体类卷结合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考试内容更加故事化,结合背景材料作答。在此基础上,所有课程一改过去的单选、多选、简答和论述的出题旧模式,代之以新鲜活泼的新面孔。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试卷前的卷首语:“亲爱的同学,你辛苦了。现在展现在你面前的试卷一共有四大题,希望你认真阅读背景材料和答题提示或要求,用自己生动的思想为这个总结性的学习环节画上圆满的句号,而不要为你的死记硬背所困。你是好样的!”这样,就使原本严肃的考试展现了最大限度的温暖和温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试卷设计成四大板块:“想一想”测基本知识,“辨一辨”练思维能力,“谈一谈”展理解能力,“用一用”考综合能力,步步递进,浑然一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试卷、“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试卷的部分考题采取“一题三做”方式,即相同的文献材料,针对三大类学生分别设问,要求分别作答,别有情趣。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安徽师范大学思政课教学和考试改革近年来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只要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学生在进步,思政课的教学和考试改革就“永远在路上”。政治学院全体思政课教师将认真贯彻落实校党代会精神,牢记使命、同心协力、锐意进取,努力做到同一门思政课在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精彩,不同的课堂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感悟和收获。 (特约通讯员:袁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