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专业科研院所引进海外智力 助农家养蚕致富

02.12.2014  07:20

  “采用桑枝培育食用菌和桑园套种竹荪的新技术后,真正做到变废为宝,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11月底,记者来到霍山县牛角冲村养蚕大户汪虎林家桑树园,老汪一边忙着检查香菇的生长情况,一边高兴地向记者介绍。

  汪虎林告诉记者,自己过去一直主要是传统的种桑养蚕,家里50亩桑树林每年都要剪下大量桑枝条,家里不用灶以后只能烂在田头地边。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在对当地开展技术帮扶中,向蚕农推荐利用废旧桑枝培育食用菌以及在桑园套种竹荪等一系列新技术。老汪家今年用桑枝做基料,种植8000多棒香菇,每棒产值10多元,桑园套种竹荪每亩可利用废弃桑枝近2吨左右,同时增加1万元左右收入。

  “蚕桑产业在我省历史悠久,在以科技促进这一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的过程中,引进国外智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行的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所长范涛介绍,作为全省唯一的蚕桑科研及技术推广单位,研究所先后承担96项引智和引智推广项目,引进约300人次外国专家来皖开展学术交流和技术指导,解决了我省蚕桑业发展中的多项难题,桑树综合利用、全丝胶蚕茧等一系列成果惠及广大农民。

  在离汪虎林家不远的霍山县源牌实业公司的缫丝车间里,记者见到蚕桑研究所另一个重要引智成果——彩色茧。利用对家蚕添食生物有机色素,改变其绢丝腺的着色性能,直接生产出红、橙、黄、绿等各种彩色茧丝,进而生产加工出天然彩色丝制品,大大减少了丝绸印染的污染。公司负责人朱启莲表示,该项技术在当地推广应用后,经过逐年改良和完善,生产成本逐步降低,茧丝品质不断提高,给蚕农和企业带来可观收入。

  “有了专业技术和智力支持,我们发展更有信心。 ”霍山县茧丝绸办公室主任李家宝告诉记者,当地坚持科技引领,大力推进蚕桑资源综合开发,目前已建成从桑园田头到餐桌、从蚕茧生产到消费、从蚕桑资源多元化研发到市场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成功走出一条“蚕桑与食用菌”“蚕桑与餐饮”“蚕桑与家纺”等多产业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蚕桑多元化开发总产值达1.6亿元,成为保障农民增收的产业支柱。(聂扬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