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 治理升级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使疫情防控措施更加精细、精准——
一码通行 健康监测精准高效
招考季来临,如何做好考试招生期间疫情防控,确保考生和招考工作人员健康安全?近日,有关方面出台政策,要求考生须在考试前1个月通过“皖事通”App实名申领安康码。教育部门会同数据资源管理部门,加快推进安康码在教育招生考试中的应用,建立安康码统一核验平台,加强对考生健康信息的监测和管理。
数月来,安康码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景区、商场、车站、银行网点等公共场所入口处,扫码通行极大提升了检测效率,在严格落实防控措施的同时方便了群众。
疫情发生后,我省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统一电子证照系统及大数据接口,第一时间推出安康码。根据人员健康情况、来源地、曾经与病例接触程度等不同情况,分别生成的绿码、黄码、红码,为综合判断个人健康风险等级提供了依据,实现了特殊时期动态健康认证。目前,全省已有5600万人申领安康码,占常住人口的近九成。
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为治理赋能的典型案例。景区管理方面,“安康码+景区预约”功能在全省上百个景区推广,“五一”期间黄山景区预约旅游逾8万人,游客凭“码”进入,秩序井然。复学管理方面,各市开发返校打卡、校园出入管理、晨午检管理等功能,家长凭借安康码就可完成体温日常监测报告、入校登记等一整套流程。流行病源头管理方面,安康码与发热门诊登记系统对接,为开展发热病人数据归集分析、做好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有力支撑。
服务便利 办事不见面无接触
6月18日下午,合肥市民李女士来到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省立医院)南区看病。在门诊部大厅的无接触式多功能自助机上,李女士点击虚拟屏幕的空中成像,就完成了预约取号和缴费,全程没有与设备实体有任何接触。
医院是可能存在传染源又有大量易感人群的公共场所。疫情发生后,中国科大附一院(省立医院)联合中国科大相关技术团队,采用无介质空中成像技术,紧急研制改装出自助终端,有效避免交叉感染。
疫情发生以来,无接触服务在诸多场景推广应用。最为突出的是政务服务领域。在多年持续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基础上,省数据资源管理局适应疫情防控要求,依托“皖事通办”平台,全面推行“不见面审批”。办事人可通过“皖事通”App及小程序、安徽政务服务网、自助机、电视端等多种方式办理政务服务事项。
目前,“皖事通”装载量达5000万,最高日活571万,已接入3400项便民服务,累计提供服务访问23亿笔(次)。其中,“皖事通”支付宝小程序主要指标在全国同类小程序中综合排名第二。
电子证照、电子材料代替传统的上传材料,电子云签代替传统的现场签名,让群众不出家门就能完成事项办理。今年,省数据资源管理局重点推进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电子档案的全面应用。目前,全省已制作电子证照351类1.9亿条、备案电子印章4.9万个,归集电子材料488万份。对于必须提供纸质材料的事项,政务服务部门开通邮递办。审批服务人员对办事材料进行网上预审后,办事人将纸质材料邮递至办事窗口,审批结果邮递送达。
智医助理快速筛查发热人群,空中成像自助挂号,太赫兹安检仪全程无接触完成测温及安检……一系列新技术手段的应用,让无接触服务便利群众,降低了疫情传播风险,成为服务提效、治理升级的一大亮点。
互联互通 提升数字治理能力
无论是通过安康码进行健康监测管理,还是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提供不见面审批、无接触服务,大数据技术均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做好数据的归集、管理和运用,是提升数字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础。
今年,省数据资源管理局全面展开数据归集汇聚攻坚行动,着力构建“点线面”结合、“政经社”一体的数据库,为“皖事通办”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目前,57个省直部门共编制政务数据目录2665条,16个市数据资源编目工作全面启动。
拆掉“数据烟囱”,破除信息壁垒,才能让数据资源发挥更大价值。安康码的设计,遵循全省统一系统、统一数据、统一规则的原则,有效避免了因各地分散建设导致的互认障碍。在此基础上,3月18日,以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为数据枢纽,通过实时共享数据信息,实现了安康码全国互认。
拓宽应用领域和适用范围,努力做到全覆盖、多功能、一码通。有关部门以卫生健康、社保、医保三大应用领域为突破口,推进电子健康卡、电子社保卡、医保电子凭证与安康码互联互通,群众可使用安康码挂号、购药。安康码与政务数据共享渠道的打通,使得办事群众可通过安康码进行身份认证、调用电子证照、共享办事材料,实现政务服务扫码登录、扫码取号、扫码办事、扫码评价,做到“一码通办”。
随着数据共享、互联互通的推进,随着大数据技术在社会治理领域愈加广泛、深入的应用,一些领域曾经的“痛点”“堵点”“难点”得以化解,服务管理更聪明、更智慧,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步伐不断提速。(记者 汪国梁)
[ 编辑:关子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