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种子”撒入贫瘠“田块”

15.09.2016  03:36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脱贫攻坚新形势下,科技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在我市扶贫工作中,科技的项目及人才“种子”撒入贫瘠“田块”已然结果,但记者走访发现,贫困地区科技发展基础薄弱,探索建立科技扶贫长效机制十分必要。科技扶贫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市场机制、农民需求和科技人员知识的共同作用,通过扶贫软硬件的投放,与其他方面改革和创新配套,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等一些长效机制使科技知识真正渗透到农业生产中,才能让广大贫困户真正依靠科技脱贫致富。

科技渗透 效益反哺贫困户

9月7日下午,在岳西县毛尖山乡板舍村安徽蓉扬农业公司土鸡养殖基地,林茶禽综合科技项目在这片山野里成功应用。记者所见,银杏、三桠、茶叶、土鸡分层种养,大别山区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一种经济变成了多种经济。

鸡一天吃多少,放养密度多少,经济林品种搭配……这是一个经过近两年时间,经省农业专家多次交流研究出的科技成果。茶叶不用施肥、不用除草,树荫为其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茶树幼年期缩短一年,亩产干重可达90公斤……除经济效益可观外,这种复合混交种养模式年节约成本23万元。

科技成果的效益直接反馈到贫困户头上。王德记是基地一名工人,曾经因孩子读书、妻子治病,家庭开支入不敷出。去年下半年,王德记来到基地干活,因为肯吃苦,每月可拿到3000多元工资。今年初,村干将那本大红色脱贫光荣证送到他家,他靠喂鸡捡蛋成功脱贫。

基地贫困户多,工资基本都在两千以上,我的工资算高的。”王德记说。

蓉扬公司复合林下养殖土鸡是岳西县2016年4个省科技扶贫项目之一。公司负责人徐礼慧告诉记者,基地现有15名固定工人,高峰期临时用工200多人,工人一半是贫困户。除吸纳就业外,公司还与贫困户签协议,将部分40多天的鸡苗给他们饲养,再以保底价回收,帮他们脱贫。

一颗小小的“能量饼”,蕴含的不仅是无糖科技,其原料苦荞麦、玉米等来自太湖县大山深处的汤泉乡金鹰村,饱含着贫困户的劳动成果。金鹰村,这是今年上半年投产的安庆金麦食品公司的原料基地,当地30多户贫困户种植苦荞麦、玉米、红薯等,公司以高于市场价收购,并且吸纳了当地多户贫困户在县经开区工厂从事食品加工工作,苦荞饼也是省科技扶贫项目之一。

大别山黄牛作为一个地方品种,牛肉品质极好。在太湖县百里镇,旨在保种扩群的快繁技术体系在太湖久鸿农业开发公司建立。作为地方科技创新示范项目,在省农科院专家的参与下,利用超数排卵、犊牛卵体外受精等技术并对这些技术进行熟化与集成组装,该公司成功实现大别山黄牛快速扩群和组建良种核心群。

在基地,公司负责人汪军现有800头牛存栏,另有1000多头牛寄养在50户贫困户那里。这1000多头牛目前除了小部分散养外,其他的都是统一寄养。公司为贫困户集中建立牛棚,配建化粪池、沼气池等,提供技术。贫困户享有犊牛增重部分的收益,公司高于市场价对成牛收购。

贫困户由我担保申请了小额贷款,政府贴息。养牛收入每户每年有三四千元,而玉米、花生、黄豆等作物秸秆,公司也收购,秸秆这块每户每年最多有2万元收入。”汪军说。

人才特派 授渔更胜授之鱼

在科技扶贫中,根据不同贫困地区的实际需求,我市依托县级科技部门建立了特派员工作联络站,一拨拨科技专家从办公室走进了我市375个贫困村的田间地头。他们通过实地指导、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解决生产技术问题。

今年是省农科院园艺所研究员方凌特派岳西的第三个年头,根据地方需求,这三年她在不同的合作社和企业驻点服务。

2014年,方凌在响肠镇蔬菜新品种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在合作社的引导下,许多农民由水稻改种蔬菜,每亩产值由不到1000元猛增到2万元。“蔬菜新品种抗性好,采收季长,这两年种植面积也迅速扩大。普通农民及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做工拿工资,年底领分红,当年效益就很明显。”方凌说。

去年,方凌又在黄尾镇对驻点基地西瓜品种进行了改良,每斤卖到了2元以上。9月10日记者采访时了解到,她正在进行今年的蔬菜新品种研究工作。

望江县现有2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省、市、县的8名科技专家定期来到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市种植业管理局总农艺师陈再高是特派员之一。

特派员每年不定时对当地农民进行培训,对于普遍的难题,课堂就设在田间。陈再高目前负责的是粮丰科技工程2个百亩片及1个万亩核心区,在田间走访时发现问题立即处理。此外,他还为当地农民制定一些规划,如作物的种植安排、核心技术的应用等。

我们的任务一开始是粮丰工程,后来增加了扶贫内容。”陈再高说。

去年在长岭镇驻点服务时,针对当地种植黄豆等作物产量不高、田地抛荒严重的情况,依托当地合作社,陈再高在当地推广旱地种紫薯、水田种再生稻模式,成效明显。“第一季相当于中稻产量,第二季一亩四五百斤,最高的有900斤。这次共涉及普通农民及贫困户六七百户,贫困户都是免费领取紫薯种苗,每亩紫薯和再生稻平均为种植户增收800元。”陈再高说。

结合“三区”人才专项计划,我市每年从贫困村种养大户、具备一定技能的贫困户中遴选科技人员进行培养,并鼓励带动一定数量的贫困户进行脱贫。

王德华是蓉扬公司毛尖山种养基地的技术员,因为对科学技术的爱好及具备初中文化程度,去年他被遴选为技术员接受培养。他每年至少要跑省农科院两次参加学习,并在本地接受专家培训。土鸡的繁育技术、经济林木的生长管理等,基地一些常规的技术他已能信手拈来,遇到难题了他就请教专家。王德华的家庭曾经因学因病致贫,现在他每个月工资2500元,妻子在基地打工每个月能赚1800元,今年初,王德华也成功脱贫。

农民要想依靠科技致富,必须掌握先进适用技术。近年来,科技人员的一线传授,在我市各个乡村造就了一批种草养牛、高产水稻、蔬菜种植等乡土人才。望江县鸦滩镇花河村60多岁的老农民曹犬应,在培训中学到大量技术,个人承包种植了100亩水稻,不仅可以像农技员一样指导其他农民生产,还通过雇工带动着贫困户脱贫。

长效机制 等着吃上“科技饭

今年3月,省科技厅发布《关于加强科技扶贫的实施意见》,就脱贫攻坚新形势下科技扶贫的项目支持、人才支持等提出了具体方案,科技扶贫在我市贫困县已然结果。

但记者走访发现,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交通与信息闭塞,科技发展基础薄弱、投入不足,新技术引进、推广、转化速度慢,科技成果难以充分入村到户--探索建立科技扶贫长效机制十分必要。

岳西县经科委相关负责人汪英廷感慨说,岳西县科技扶贫项目不多,今年全县只有4个,相比艰巨的脱贫任务显得不足;田间地头人才缺失,许多难题依然无法解决。“以前石关乡茭白地里出现大面积田蝓,许多专家都来了现场,都知道这种害虫,但是治理的方法并不管用,五六十亩地几年都只能荒废在那。”汪英廷说,“还有瓜蒌的根线虫病、猕猴桃的溃疡病等,依然是技术难题。

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以农作物增产为目的,但一定能带动农民尤其是贫困户增收吗?陈再高摇摇头。

去年,因为市场对接问题,望江县长岭镇农民种的紫薯出现部分滞销现象。“我认为科技特派员需要依托一个企业或项目载体,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让种植户增产,同时这个载体可以顺畅对接市场,达到增收这个根本目的。”陈再高说,“科技特派员自身也需要不断培训,尤其是对市场的把握方面。

市科技局农社科负责人汪吉明说,科技特派员被选派到贫困地区后要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发挥出大作用是很难的,很多特派员只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术为农民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科技服务。部分特派员虽然具备较高的科技素质,身怀一技之长,但由于缺乏专业化组织的引导,个人对农村的种、养、加工及整个市场的把握能力有限,对农村产业的管理能力有限,不敢放开胆子干。

在一线培训中,一些农民尤其贫困户思想保守,对接受新科技也有困难。

水稻水稻,有水才有稻”;“水是稻的命,也是稻的病”--这两句俗语是传统种植与科学种植的碰撞点之一。陈再高发现,在望江,一些老农民固守种稻“一水到底”模式,对于他提出的除移栽、施肥等关键时期外不用存水以提高防虫抗病能力的种稻方式不能接受。

此外,一些贫困户对科学种植的积极性不高。“比如螟虫,早期虫卵不易察觉,我们发现后催促他们抓住那两三天打药,他们并不积极。错过了这两三天,虫子孵化钻入茎杆,水稻随即枯心不能抽穗或抽穗后不能灌浆,就造成了产量损失。”陈再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