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助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

05.01.2016  12:28

十二五”期间,青海省科技厅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生态立省”战略思想,紧紧围绕三江源区、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地区、柴达木地区、湟水河流域五大区域开展科技攻关,着力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着力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着力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解决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技术,促进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高度融合,建立了生态畜牧业生产基地、退化生态系统修复和移民安置区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为促进退化生态系统的改善、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成效显著。

积极开展生态系统演替机理、退化土地修复治理、生态环境监测、畜牧业优化升级等关键技术的攻关、集成和示范。通过《三江源地区脆弱生态系统修复与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示范》等7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及省级科技专项的支持,研发了不同类型退化草地恢复治理技术模式。以三江源重度退化草地治理为重点,查清了全省“黑土滩”的面积,并科学地进行了分类,研究开发了治理的技术,在三江源地区520万亩的“黑土滩”治理中得到了应用,彻底破解了三江源地区“黑土滩”治理的难题。筛选繁育出多个三江源生态治理适宜栽培草种,在生态型草种的育种中取得突破,为40万亩退化草地治理、人工种草等任务提供优质草种。配合黄南州有机畜牧业基地建设,研发了高寒草原畜牧业可追溯整套技术,使黄南州河南县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畜牧业基地。推动海南国家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以种草养畜为突破口,扩大人工种草和科学养畜的各项技术,有力的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使该地区每年种草达50万亩以上,牛羊的生产周期大幅度缩短,即保护了当地的生态、又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贵南草业、青海现代草业、青海牧草繁殖场等一批以生态产业为主的企业迅速成长。

针对祁连山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祁连山开展天然草地生态系统修复、小流域综合生态治理、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等研究。筛选出适宜退化草地生态适宜草种6个,建立了天然草地保护与退化草地生态修复试验示范区4.5万亩;提出祁连山区天然草地保护与利用技术模式及退化草地修复技术集成模式。同时,针对祁连县石棉尾矿堆渣问题,科技厅会同省环保厅共同组织实施《祁连县石棉尾矿生态恢复技术方法示范研究》项目,形成了适宜于该地区尾矿生态治理区植被恢复优化技术体系,为本省同类地区尾矿治理提供示范样板。

加强青海湖流域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价。通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青海湖流域生态和环境治理技术集成与试验示范》项目的实施,完成了青海湖流域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价。在青海湖流域建立了生态和环境监测、评估和预警技术体系,提出了利用遥感手段估算不同草场牧草产量的方法,为流域草地资源利用、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与支撑。筛选出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6种优良灌草植物种,并提出了6种适合不同类型沙漠化土地的综合防沙治沙技术模式,建立了防沙治沙、湿地、退化草地等示范区1.6万亩,相关技术在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中得到应用。青海湖裸鲤人工孵化和放流技术的持续应用,使青海湖裸鲤资源量在近几年内得到了迅速恢复,达到4万多吨,其中人工放流的贡献达到19%。

积极开展湟水流域环境综合整治的研发。针对湟水河流域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严重等问题,与省环保厅在乐都县污水处理厂,开展湟水河流域人工湿地类型、结构、植物筛选机运行管理等适宜性研究,日处理生活污水500立方米,推进了湟水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也为解决全省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提供新的技术途径。引进西南科技大学污水处理关键技术,在省内最大的牛羊屠宰场实施了《牛羊屠宰废水低成本生态处理中试研究》,彻底解决了屠宰场污水排放不达标问题。另外,还通过《青海地区多功能互补型热联产沼气工程技术集成及示范》、《高寒地区生活污水再利用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发》等项目,开展流域内农牧业生产生活废水治理方面的研究和示范,这些项目的实施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节能减排及农牧民生活质量的改善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开展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围绕余热余压利用、高效机电节能、烟气治理控制等节能减排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了《青海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科技行动》,共立项实施科技计划项目99项,资助经费13.7亿元,实现新增产值71亿元,使全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工程的节能减排技术水平得以提升,为实现全省节能减排目标任务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通过实施节能减排行动计划,在工业余热利用、建筑节能、矿产资源加工提高回收率及废渣再利用、工业废水、粉尘利用等领域研究和推广了一批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和治污减排的关键技术;在煤焦化系列产品开发、多晶硅、单晶硅生产等方面重点开展了对引进技术的高原特殊环境适应性研究;围绕重点行业节能降耗,开发了一批低运行成本的设备和装置;建设了清洁能源利用与节能建筑科技示范点,在节能减排技术服务队伍和能力建设方面有了新的提升,为全面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