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取得新成效 社区服刑人员管得住控得牢矫正好[法制日报]
本报记者 葛晓阳 临泉县社区矫正人员陈某在矫正小组帮助下自主创业,在苗木花卉行业闯出一番天地后造福乡里,捐款3万元为村里修路;绩溪县社区服刑人员舒某曾经从事过美发行业,通过社区服务清单,他为敬老院老人义务理发……
作为全国社区矫正第二批试点省份,近年来,安徽省司法行政机关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创新监管教育手段,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发展取得了新成效。
截至目前,安徽省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16.6万人,解除矫正13.1万人,矫正期间重新犯罪率控制在0.11%,实现了“接得上、管得住、控得牢、矫正好”的目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长期以来,在开放的环境中,对没有高墙铁网束缚,却又背负刑期的社区服刑人员怎么管、如何管,一直是社区矫正主管部门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
从2010年起,安徽省采取手机定位监管,对重点社区服刑人员实现了全覆盖。此外,在所有司法所配备二代身份证读卡器或指纹采集器,社区服刑人员每月报到、参加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必须刷本人身份证和按指纹签到。
尝到了科技强化监管效果的甜头后,从2015年起,安徽省决定对重点社区服刑人员佩戴电子腕带。电子腕带采用了防脱卸、防拆卸等措施,能有效杜绝人机分离等情况发生,增强信息监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首批选择了合肥、蚌埠、铜陵3个城市进行试点。
一年来,安徽省有1000余名社区服刑人员佩戴电子腕带接受监管,没有发现一例违反社区矫正监管规定现象。今年,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安徽将亳州、阜阳、淮南、马鞍山、宣城5市作为第二批试点市,进一步提高电子腕带使用比例。
教育矫正,攻心治本。一直以来,安徽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致力于研究促进社区服刑人员心理乃至行为的转变。
2014年,安徽省司法厅出台《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矫正大纲》,为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开展教育矫正和社区服刑人员教育学习提供了指导性文本。
2015年,安徽省社区矫正管理局成立以后,为破解社区服务组织难开出了“对症药”——社区服务清单制。内容包括项目名称、服务场所、服务要求、组织单位及考核人等,县(市、区)统一汇编成册,发至每名社区服刑人员。社区服刑人员根据自己时间、技能特长选择完成相应的社区服务。
安徽省司法厅社区矫正管理局局长张秀红说,通过推行社区服务清单制,给社区服刑人员自主选择的权利,不仅可以培养社区服刑人员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在参加社区服务中实在做事、踏实做人,提高了教育矫治的针对性。
截至2015年8月,安徽省两万余名社区服刑人员通过社区服务清单,选择参加了社区服务项目,取得了较好效果。
曾经,合肥市包河区望湖街道司法所3名工作人员,要管理139名社区服刑人员。学习劳动、思想汇报、走访等占用大量时间,但每一项都必不可少。人手少、任务重、专业力量薄弱等问题普遍存在,这些“瓶颈”成为社区矫正工作急需迈过的几道“坎”。
2013年开始,合肥市各县区司法局乃至下辖街镇司法所陆续与社会组织“牵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望湖街道司法所与社会组织“人文社会中心”签约。人文社会中心安排了两位固定工作人员,4位相对固定的志愿者,承担起非行政执法内容。社工们在走访时,找准切入点,大量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等专业手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转化,效果显著。
合肥试点成功后,全省开始推行,把社区矫正执法辅助服务、教育项目实施和管理、社区矫正中心管理和维护、信息化系统建设与维护管理等纳入省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指导目录,目前,已经有14家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安徽省以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为主力,不断引入社会力量的做法,正在逐渐形成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1+X”格局。
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实战平台,社区矫正中心已经在安徽省县级层面“全面开花”。
2012年6月,安徽省启动县(市、区)社区矫正中心建设工作,在淮北、马鞍山等县、区进行试点,2013年6月在全省全面推进。截至2014年12月,全省108个县(市、区)社区矫正中心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心总建设面积4.3万余平方米,累计投入建设资金7956万余元,平均配备工作人员5.1人。
自中心投入运行以来,安徽省共办理接收社区服刑人员51553人,开展集中矫正宣告35646次、集中教育及培训6423次、训诫谈话3632人次,有效发挥了中心监管教育实战平台作用。
稿件来源:2016年10月17日法制日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