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智社会除服刑人员“心病”[安徽法制报]

13.10.2016  06:07

本报讯     9月30日,罪犯心理矫治研究协调创新中心成立仪式在白湖监狱管理分局举行。该中心涵盖的机构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省内尚属首次,除了牵头单位白湖监狱管理分局外,还有高校、医院、社会心理机构以及省内外其他监狱等18家单位,今后将致力于创新心理矫治理论、技术应用以及平台建设。

心理矫治在服刑人员教育改造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据了解,许多服刑人员入狱后,因为担心遭到家人唾弃,对婚姻及家庭关系感到焦虑,或是对出狱后能否适应社会、怎么面对别人异样的目光等持有恐惧心理,从而产生忧郁、紧张、焦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些负面情绪及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矫治,不仅不利于服刑人员自身的改造和转化,还会给其他服刑人员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不仅关系到服刑人员自身的身心健康,更对监狱乃至社会的安全稳定都有深远影响。

服刑人员董某(化名)就是通过“空椅子疗法”治愈了自伤自残倾向。董某入狱后,人际关系紧张,敏感、易生气,冲动时会用剪刀划伤自己的胳膊。矫治监区民警介入后,获悉了董某的异常与家庭环境有关。原来,董某的父母年轻时工作很忙碌,将董某的生活起居交给了保姆打理。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董某变得十分叛逆,导致在日后酿成大错。为了帮助董某打开心扉,民警采用了“空椅子疗法”,引导董某对空椅子上想象中的父母对话,通过倾诉和发泄,释放负面情绪,肯定亲情的重要性。在安静的氛围下,董某面对空椅子,慢慢述说着小时候对父母关爱的渴望,以及得不到的痛苦,最后泣不成声。几次治疗之后,董某的情绪渐渐好转,进而开始关心减刑情况,走上改造正轨。(尤仁祥 王磊 记者周莹莹)

稿件来源:2016年10月12日安徽法制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