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百年老店每天只卖50碗鸡饺
鸡饺的原料只挑选本地产的3至4斤的隔年母鸡;为保证质量,旗下每个单体店每天只卖50碗冬菇鸡饺;坚持手擀面皮,薄薄的面皮放在纸上能透出上面的文字……这就是起源于1873年的“百年老字号”刘鸿盛。
1873年,在古城合肥明教寺西太平庙巷口(现淮河路东段),每当夜幕降临,宋德礼便在此摆卖饺面,因为他排行老三,熟悉他的人都叫他“宋三”。
宋三为人敦厚诚实,重信誉讲质量。他做的冬菇鸡饺,选料考究,做工精细。本地产的3至4斤的隔年母鸡,在砂锅中文火煨炖至鸡汤醇香、鸡肉糜烂。鸡肉切成小丁,选上等冬菇浸透去梗,切成半寸见方的薄片,与鸡丁鸡汤在锡吊中清炖,待汁如黄茶捞出冬菇鸡丁备用。饺皮用白面加适量的碱制作,擀成皮薄如纸、既均匀又有筋力的饺子皮。新鲜瘦肉剔净筋络,剁成肉糜,加入佐料和清水,搅拌成馅。鸡饺包好后,待来客现吃现下。每碗10只,撒上鸡丁、冬菇和葱花、胡椒粉等佐料,最后浇上鸡汤、冬菇汤。这样做出的饺子,馅嫩汤鲜,原汁原味,引得顾客盈门。久而久之,“宋三鸡饺”就出了名。
1927年宋三辞世,其妻宋胡氏将店面交给徒弟刘青山打理,刘青山为使生意更加鸿盛兴旺,打出了“刘鸿盛”的字号,专营冬菇鸡饺及饺面。1956年公私合营,刘鸿盛成为合肥解放后第一家国营餐馆,在合肥饮食服务公司的师傅们的大力发展创新下,推出以冬菇鸡饺为龙头的众多品种,上个世纪90年代“刘鸿盛”获得国内贸易部颁发的“中华老字号”,冬菇鸡饺被评为中华名小吃,鲜肉麻球、鸡油蒸饺、虎皮酿凤爪等获部优产品“金鼎奖”。
每天只卖50碗冬菇鸡饺
2000年代初因城市建设等各方面原因刘鸿盛慢慢淡出合肥人的视线。在合肥找不到具有合肥地方特色的传统小吃,一时成为合肥人的憾事。
就在合肥传统小吃即将失传的情况下,合肥美味厨餐饮公司董事长胡明朗为抢救恢复合肥老字号,不惜投入巨资购入刘鸿盛品牌,重新注资并成立了合肥刘鸿盛餐饮有限公司。2013年在庐阳区政府的帮助下,在合肥市庐阳区繁华路段宿州路上将“刘鸿盛”重新亮相在合肥市民的面前,所做的产品深受合肥市民的喜爱,特别是勾起老一代的合肥人对以往美好事物的回忆!
考虑到重新开业的“刘鸿盛”从某个角度来说等同于新开,在价格方面胡明朗延续了当年创始人宋德礼的坚持。“我现在对各店长的要求是不亏本就行,不需要他们担心营业额或者毛利润,产品质量是考核他们的唯一标准。如果这个月营业额很少,但客人反映很好,那是可以的,反之你这个月卖得好,产品却很差,那么店长就要小心了。我是做餐饮过来的,知道口碑对餐饮的重要性,钱在什么时候都能挣,但是诞生一个老字号品牌要上百年的时间,这个得来不易。”据胡明朗介绍,刘鸿盛的冬菇鸡饺一直延续传统只挑选本地产的3至4斤的隔年母鸡,而且为保证质量,旗下每个单体店每天只卖50碗冬菇鸡饺。刘鸿盛还一直坚持手擀面皮。擀好的面皮放到纸上,能透出纸上的文字。除了皮极薄外,饺馅、汤都不能放任何添加剂。
要为合肥名小吃亮出招牌
站在重振刘鸿盛的起点上,一个远大的梦想在胡明朗的心中日渐清晰,他要为合肥名小吃亮出招牌!
为了更好地重现传统的滋味,维系那段特有的感情,胡明朗与师父合肥面点宗师鲍庆福、师兄葛克铭及何辅善对刘鸿盛的历史进行了搜集与整理,在原有的刘鸿盛及合肥传统小吃基础上研发了众多产品。又请来合肥刘鸿盛原老师傅和众多合肥饮食服务公司几位名师、大师,力求将正宗和地道的食材,通过最纯正的手法还原出来。除此之外,刘鸿盛现已形成了从采购—生产—存储—运输—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目的是保障食品安全,让消费者吃上放心的产品。在胡明朗看来这不光是食客对食物的追求,也是百年老店对自己的要求。
在经营传统小吃的基础上,胡明朗还逐步在店内普及中华美德,并以此为突破点,将刘鸿盛打造成知名传统小吃中率先推广传统文化及中华美德的良心企业,不止在食材上严格把关,也在服务过程中体现出中华优良传统,中华美德、中华传统名小吃,相互辉映。从百年前的声名鹊起到今日的一种味道代表一方美食,童叟无欺和精益求精似乎让时间静止于“刘鸿盛”了。
目前刘鸿盛在合肥已经开有七家门店。在延续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团队还尽量迎合年轻一代的口味和消费心理,做出一系列新举措,创新开发了一些刘鸿盛的传统特色糕团、纯绿色食品等受年轻人喜爱的特色食品。同时他们加大了对“刘鸿盛”品牌的宣传,希望通过宣传让老一辈人知道刘鸿盛还在经营,并以此为突破口,以老带少,让年轻一代的味蕾认识并记录下这种味道,让他们认可这种属于合肥、家乡的滋味,保存在心里,代代相传。(来源:中安在线-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 一米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