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礓地里出奇迹 低产黑土变成大粮仓
经过科研人员30多年持续培肥改良,昔日2000多万亩贫瘠的低产田变成了屡创高产纪录的丰产田——
涡阳县楚店镇后水坡村种植大户张子富最近心情不错,不久前,他家的百亩小麦平均亩产实收达到758.5公斤,问鼎今年我省小麦最高单产纪录。
看到这样好的收成,小麦育种专家、安农大教授马传喜不禁竖起大拇指:“今年小麦曾受到冻害、赤霉病等不利因素影响,获得这样的成绩堪称奇迹。 ”
而30年前,张子富所耕种的这块田,即使正常年份,亩产也不足250公斤,因为它是典型的“旱、涝、僵、瘠”低产砂礓黑土。
“砂礓黑土保苗差,湿了是泥块,干了是坷垃,上世纪80年代这一片的小麦亩产才400斤左右。 ”濉溪县孙疃镇杨柳村资深农民技术员张景华说。
砂礓黑土是黄淮海平原三大低产土壤之一,在我省淮北分布面积最大,达2336.6万亩,占全国砂礓黑土总面积的48.3%。砂礓黑土曾让淮北农民苦不堪言。
土壤治理是农业增收的根本。围绕砂礓黑土贫瘠、耕性差、保墒和透水差的特点与淮北地区灾害频发的过渡性气候特征,我省农业专家以“地力-产量双提升”为总体目标,进行了多年潜心研究。
省农科院作物所的专家们对砂礓黑土进行了30多年的定位试验。科研人员发现,长期单一的施用化肥,尽管小麦产量增加得快,但容易出现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群落恶化,小麦产量不稳定、易倒伏等问题。
科研人员“对症下药”,提出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秸秆还田为核心的土壤培肥改良技术,制定了“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平衡施肥技术规程”安徽地方标准。砂礓黑土贫瘠和养分利用率低等问题解决了,小麦产量不断稳定提升。
品种选择是小麦高产的基础。专家们通过对30年来淮北地区气象资料的系统分析,提出了以偏冬性小麦品种为主的调整思路。多年试验结果显示,选用偏冬性小麦品种可适当提前播种,不仅可充分利用9月份降雨,避开10月可能干旱带来的墒情不佳,还可以降低冬春冻害风险。现在,以“增加土壤耕层深度,改半冬性品种为偏冬性品种、改常规偏晚播种为适期早播,防赤霉病、防倒伏、防早衰”为核心的“一增二改三防”小麦超高产应变配套栽培技术已成为砂礓黑土地区小麦丰产的法宝。
砂礓黑土脱胎换骨,成为淮北平原的大粮仓。 2005年以来,淮北地区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小麦高产攻关”等项目,在砂礓黑土长期培肥改良以及小麦超高产技术配套的基础上,已建成多处远近闻名的小麦优质高产示范田。 2011年以来,太和、涡阳等地多次创造百亩平均亩产741.7公斤至771.8公斤系列超高产纪录。(记者 汪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