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卫国同志在省财政厅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02.09.2014  17:49
编者按: 4月3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沈卫国率省人大财经委和常委会预算工委负责同志,在省财政厅就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和政府性投资管理的监督等进行调研,并在调研座谈会上讲话。现将讲话(摘要)印发。    
 

 

沈卫国同志在省财政厅调研 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2013年4月3日)   近年来,我省财政工作和经济工作一样,取得显著成绩,收支规模不断扩大,财税改革有力推进,财政管理勇于创新,很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财政在调节经济、保障供给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财政改革创新和财政队伍建设,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 这次调研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关于全口径预算。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要求安徽等4个省及广州市开展这方面调研。从财政部门理解,什么是全口径预算以及如何加强全口径预算监督、方向是什么、现在做什么、今后怎么做、从哪里切入等,希望财政厅深入研究,提供一些材料,提出意见和建议。我们将有关内容写入给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调研报告,供中央制定相关政策和全国人大制定相关法律参考。二是关于政府性投资。如何界定政府性投资需要研究。原来预算中有基本建设支出和企业技术改造支出科目,现在按事业费列预算科目,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办事的钱都在一起,不容易看出哪些是保吃饭、保运转,哪些是搞建设、搞发展的。到底哪些算政府性投资?财政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研发的投入算不算?我省财政部门能否先行一步,尝试作出界定,提出政府性投资的概念。如果省政府认可了,人大也认可了,就按此执行,统计、报告、监督都统一口径,这有利于开展工作。 从目前来看,我省经济运行和财政收入质量不错,预算供给、保运转没有问题,为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是财政收入保持前些年高速增长不太可能。政府的资源分配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跑冒滴漏现象,要解决资金分散、重复投入、投入产出率不断下降等问题,要把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方面潜力很大。如何进一步做到更科学、更公平,有很多课题需要研究。关于当前财政工作,我讲几点意见,供参考。 第一,关于预算编制。预算编制提前到4月份,尽量把部门今年想追加的事项纳入明年预算,这些做法都非常好。准备时间充分一些,考虑就会周全一些。明年预算编制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你们想到了,但是明年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像机构改革等影响,也要充分考虑。现在提收入倍增,也要考虑离退休老同志。公积金方面,在国家公积金制度没改以前,我赞成通过财政预算予以全额保障。单项定额方面,除了物业费、培训费以外,差旅费标准也要考虑,如果标准一直落后于实际,难以执行,普遍超标,就失去了制定标准的意义。现金管理方面,现在开展“双清、双集中”工作非常好,解决了单位之间苦乐不均问题,也有利于集中调度资金。但也有部门反映,现金开支管死了,有些无法使用公务卡的事情不好办,能否考虑给各单位建立备用金,把部门和财政都解放出来,减少工作量。花钱买服务方面,推行机关后勤人员聘用制方向是对的,但要在制度框架内完善,调动聘用人员积极性,给予合理的待遇和上升的空间,让聘用人员安心,看到前途和奔头。要坚持大方向不变,在具体操作上,多听听预算单位意见,梳理共性问题,完善制度机制,既加强管理,又得到理解,使改革顺利推进。 第二,关于资金整合。省财政厅推进以县为主的资金整合,抓到了点子上,非常好。像支农资金数额那么大,十几个部门在管理,有的重复投入,标准很低,什么也干不成,部门再层层截留一点,最后真正用在老百姓身上的很少。我看了省政府关于整合涉农资金支持美好乡村建设的意见,又到宿州调研,感到实施效果非常好。宿州一个县大约150-200万亩耕地,划5万亩为一个区域,各类涉农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计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集中向一个区域投放,与原先分散投入相比效果明显增强。另外,分散零星的小项目应该由政府部门“替民作主”变为“让民作主”,尊重农民的自主权,让农民自己干。大中型水库移民扶持项目村民自建的管理模式就很好。小的涉农项目,一个村大概也就十几万元,没必要做项目建议书,再去招标。如果直接由建设、交通部门等拿出图纸,农民自己找施工队,自己监督,既能省钱,又能通过劳务投入得到好处,达到多赢的目的。我们支持财政部门坚定不移地在这方面进行尝试和推进。 第三,关于超收安排。超收资金从哪里来、用到了哪里?财政要加强调控。过去年初不敢把预算安排得太高,安排太高了,支出盘子也就大了,造成被动,宁可超收以后争取主动,但超收分配往往随意性较大,财政也没集中财力办成事。今后,在超收安排方面希望财政部门加强与人大常委会及有关工作机构的沟通。人大对此十分重视,积极支持财政把钱花得更合理。 第四,关于政府负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必须加强对政府负债的管理。政府领导有的二三年就换了,如果没有长远眼光,短期大量负债,就不可能持续发展。刚才汇报中提到财政考虑要编债务预算,这很好,我们大力支持。县级债务实际上问题也很多,有的主要靠卖土地收入在运转,万一土地卖不动,或者土地价格下滑,就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另外,政府性负债适合用于一次性支出,不能作为经常性支出,资金来源不一样,安排的用途也要考虑。 第五,关于绩效评价。我非常赞成。不光是对民生工程要进行绩效评价,整个预算支出也要有绩效评价,将来是用第三方评价的办法,还是财政部门自己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相结合,要进一步研究。绩效评价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避免扯皮,评价结果可以摆上桌面,资金管理得好、用得有效益,又符合国家和政府的投资方向,就要多支持;资金用得不好,就要相应减少投入。 第六,关于民生工程。理论上讲,公共预算应该100%用于民生,但是现在做了许多不是民生的事情,比如直接投入资金支持企业发展。政府财政支持的企业得到好处,增加了税收,但是会造成不公平。民生工程项目也不宜太多,要符合实际,量力而行。如果省里实施30多项,市县再加十几项,一年实施50多项,资金容易分散,发挥不了效益,也不好管理。民生工程一定要持续推进,但是内容和重点可以适时作些调整,有的启动以后能纳入正常预算供给的就可以退出,有些项目也可以合并,一个时期突出若干重点可能效果更好。 第七,关于收入倍增。省委、省政府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倍增,人民群众充满期望。现在“十二五”过去两年了,这方面工作要加大力度,否则难以实现目标,会很被动。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只要我们长期坚持下去,始终厉行节约,减少“三公经费”开支,就可以把省下的钱用于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现在国家工资和津补贴制度不尽合理,要通过制度设计,让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到了年限自动调整,这样社会上就没有多大意见。如果讲集中增加公务员工资,矛盾就很大。香港公务员工资是51个档次,不管是否提拔,只要考核合格,工资就自动增加,这样也没有争议。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特别是以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兑现了,高中教师的绩效工资没有同步兑现,这个群体意见很大。我十分赞成要开大门、堵邪道,合理的支出要逐步保证。涉及群众个人利益的事情要从宽不从紧,关键是要做到更公平。 第八,关于财税改革。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首先强调财税改革问题。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至今已近20年,当时就说是过渡性财政体制,现在再不改确实不行。财税改革涉及到事权和财权怎么结合,推进很困难。严格地说,一件事明确一个主体干最好,中央的事情中央办,地方的事情地方办,少数的共同办理。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前几天在中国高层经济发展论坛上提出财政发展的三条路径,其中第二条路径是中国的最佳选择,就是通过改革实现包容性增长。要分清政府的权力边界,尊重和保护市场机制,政府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我们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上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要在节约上下功夫,把不该花的钱都省下来。现在虽然讲经济困难,但是大家都还没有过紧日子的意识,这样是不行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反复强调要厉行节约,政府部门要“约法三章”。只要把这些要求落到实处、坚持下去,肯定会见到效果。

      总之,省人大常委会及相关工作机构将进一步做好监督和服务,加强与财政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多帮助宣传,多给予支持,建立互动机制,共同推进我省财政改革发展事业,为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作出更大贡献。

信息来源:综合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