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31份省级政府工作报告 探中国教育发展脉络
从1月7日河北打响地方两会“第一枪”,到2月13日海南省人大会议闭幕,全国有31个省(区、市)对外晒出了本地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普通老百姓而言,教育或许是这些看似枯燥的报告中最容易挑动神经的关键词。
中国青年报记者盘点了31份政府工作报告,梳理了其中涉及教育的部分,通过分析31个省级政府在教育领域各自的发展侧重,试图探清中国教育发展的脉络。
经济落后省份对教育着墨较多,东部偏重改革,中西部偏重发展
31份政府工作报告在教育方面的着墨不尽相同。
其中,甘肃、河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山西、湖南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省份,提及教育的内容分别有860多字、820多字、730多字、710多字、580多字和500多字。相应的,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等经济发展相对发达的省份,专门提及教育的内容仅有360多字、320多字和340多字。
中西部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对教育着墨多,东部发达地区着墨少,这和2014年省级政府工作报告所反映出的情况类似。
去年,一份针对31个省级政府工作报告教育内容的分析显示,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元似乎是一个分水岭,从教育内容所占全文字数比例看,在3万元以下的绝大多数省份,其政府工作报告比较重视教育;而3万元以上的省份,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似乎明显降低。
该分析还提出一个疑问,既然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于政府工作报告涉及教育内容字数多寡具有实在的影响,且是负相关,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对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教育工作需要分类指导?
不过,也有一些省份不完全契合这个规律,比如四川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这3个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其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教育的字数均未超过300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涉及教育内容的字数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对教育事业发展状况的认识及相应的决心。
细究这31份省级政府工作报告涉及教育的内容还能发现,经济发达地区谈及教育改革较多,而经济落后地区谈的多是教育发展层面的问题和工作。比如,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及教育时,用了将近一半的笔墨来谈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课程改革、推进中高职和应用本科贯通培养改革试点等问题。而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和人口大省,其政府工作报告更多地在谈一些教育基础设施、教师队伍建设等发展中的问题。河北省就提到,该省去年一年投入42.2亿元改造农村薄弱学校10723所;山西省招聘1407名农村义务教育特岗教师;甘肃省在未来一年的工作目标中,重点提及了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166.67万平方米的问题。
教育均衡问题困扰各级政府
各省份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均衡,也能从中窥见一斑。
2014年,河南奖助各类学生3649万人次,才因此做到“基本保障了困难家庭孩子不因贫失学”。对于大多省级政府工作报告都不再提及的义务教育巩固率,却在贵州省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广西壮族自治区2015年政府重点工作中依稀可见,前者提到“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85%,高中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5%和30%”,后者确保“2015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
这种不均衡,有经费配置上的不均衡。山西省农村小学、初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在2014年分别提高到695元、895元,而广东省同年已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小学从950元提高到1150元,初中从1550元提高到1950元。
不均衡还体现在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上。以河南省为例,该省就将“3000多人”这样一个看似不大的数字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2014年的工作时,报告称:“积极开展省部会商,争取国家支持,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985和211大学在我省实际招生比计划扩大3000多人,更多学子圆了名牌大学梦。”其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及背后所折射的教育不均衡问题可见一斑。
2014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涉及教育的笔墨落在教育公平上,称“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这是中央政府为解决教育均衡问题出的重拳,但到中观层面的省级政府,其努力的步伐依旧任重道远。
从这31份政府工作报告中可看到,不管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相对落后地区,这些省(区、市)的辖区内都面临着一个共性的教育均衡问题。
单从字面上来看,几乎每个省级政府都在自己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要在未来一年继续促进本省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中,北京市的行政领导在作报告时还专门强调,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政府工作还有不足和差距,其中就包括“教育等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足与资源配置不均衡并存”。
重庆市将“促进城乡区域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列为该市2015年工作重点之一,吉林省在2015年工作目标中,明确提出“60%的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浙江也提出,2015年要“高标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
31个省级政府对教育综合改革的反应快慢不一
说起关键词,过去一年乃至未来一段时间教育领域见诸报端频度较高的一个,当属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个被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称之为“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深入的一次改革”,不仅关系到国家选才、社会公平的问题,更关乎民众能够切身感受到的诸如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突出,以及时有发生的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等教育热点问题。
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并给出明确的时间表: 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具体到落实的方案中,除了教育部门和高校需要作出调整的招生计划、分配方式,还不乏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省级政府需要落实的内容,比如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该意见就要求“各省(区、市)要结合实际制订本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经教育部备案后向社会公布”。
不过,中国青年报记者梳理这31份省级政府工作报告时发现,各地对这一事关千万个家庭的改革反应不一,目前来看,仅有20个省份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了教育改革、教育综合改革以及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等关键词。
其中,上海市和浙江省在2014年就已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前者称“在2014年已经编制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后者则是“2014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2015年,上海称“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浙江则要“加快教育改革发展,认真组织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试点”。
另也有北京、四川、甘肃三地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这些省(市)已在2014年便“推进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2015年则是继续推进这项改革,不过,三地均未具体来谈其推进改革的程度和效果。
此外,辽宁、广西、湖北、青海、广东、河南、江西、山西、河北、重庆、山东、内蒙古、湖南、江苏、安徽等15个省(市、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及要在2015年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其中,内蒙古自治区明确提及将在2015年出台自治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也称要在2015年落实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并提及将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启动高等教育重点改革,开展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等。
2014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提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不到一年,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透露2014年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比2013年增加11.4%,超额完成了政府工作报告制定的目标。这样的结果,离不开各个省级政府的努力,山东省在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时,就提及“实施了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
2015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将会重点谈及哪些教育问题,其又将给各级省级政府,以及千家万户的学生家长带来哪些影响,我们拭目以待。
责编:牛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