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30.05.2014  13:09

  安徽广播网5月30日消息(安徽台记者:陈晨)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今年五月1号起正式实施。作为我国社会救助领域的最高纲领,《暂行办法》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救助范围从城镇扩大到了城乡全覆盖。今年我省又继续把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列入民生工程重点工作。目前全省的救助工作进展如何?安徽台记者近日进行了调查。

  5月28号,记者在长丰县双墩镇流浪乞讨救助点看到,供流浪乞讨人员居住的房间干净整洁,有简单的生活用品,还有独立的卫生间,一个房间可以容纳两人。这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个月大约有20名流浪乞讨人员在这里接受临时救助:“有的过两夜有的过三夜有的过一夜,他要上车子就给他钱送到车站。有的精神不好,要给他搞水洗洗,看好他防止他跑啊。

  为了让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及时救助,长丰县建立了县、乡镇、村委会三级救助服务网络,还将县城14条街道划分成75个网格,由市容监察大队负总责。各责任人电话公开公布,24小时专人值守。长丰县民政局副局长高乾武:“民政、公安、卫生、城管等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相互联动,协作服务,实现了县城每条街道有人管,乡镇临时救助有阵地的城乡一体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社会救助服务管理水平。

  作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体系的中间环节,县级救助站在救助工作中承担着重要任务。2013年初,我省将56个县级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场所建设列入了民生工程。目前,新建县级救助站按进度要求主体工程全部完工。省流浪乞讨救助指导中心主任胡前义:“省级财产安排90万,县级财产安排90万,总共180万,要求2014年六月底交付使用。根据目前的进度来看,56个已经有30多个已经都能够提前使用了,到下个月底的话56个全部使用这个目标能够达到。

  目前,省、市、县(区)、乡(街)、社区5级救助管理体系和网格化救助格局初步形成,覆盖率达90%以上。胡前义表示,在此基础上,我省还将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救助管理系统,加强全省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的协调联动:“就是各个救助站它们通过这个系统对救助对象进行这个信息登记,入站、管理、救助以及出站等等信息。另一块呢就是通过数据统计,接受救助的人员的各类情况进行统计、上报、进行分析,这是个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