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张宝顺来我校调研
本网讯 时值第三十个教师节,9月10日下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宝顺来校调研,并看望慰问教师代表,向我校教职员工致以节日的祝福和崇高的敬意。省委常委、秘书长唐承沛,省政府副省长谢广祥陪同调研。
省委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闵光辉,团省委书记李红,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傅博,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等参加调研。校领导宛晓春、程备久、马传喜等陪同。
张宝顺来到科技大楼,看望慰问了胡承霖教授和鲍官虎教授,对他们在小麦高产攻关、农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表示感谢。得知85岁高龄的胡承霖依然奔波在小麦高产攻关一线,张宝顺动情地说,“您这个年纪还带学生到田间地头,推广高产技术到农户,用自身实际行动为师生们做出了榜样,注入了强有力的精气神,是典型的师德楷模。”张宝顺赞誉胡承霖“既是农大的品牌,也是安徽共产党员靓丽的名片。”
张宝顺参观考察了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黄淮南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作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听取了实验室建设情况,勉励我校科研工作者“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真正把研究做在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农民心坎,把成果留在江淮大地,” 希望我校“做安徽最有特色科研,帮助农民致富”。
张宝顺对我校近年来改革发展、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的成绩表示高度肯定,他指出,作为农业大省,安徽近年来“三农”工作,特别是农业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安徽农业大学培养的人才做出的直接贡献。学校建校86年来,特别是独立建院60年来,为安徽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推动了安徽农业现代化进程,学校对农业发展、农民致富贡献很大、功不可没。
张宝顺指出,农大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围绕安徽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局,把教学、科研与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一流的办学模式,走出了一条享誉全国的“大别山道路”。这条道路符合国家的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符合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是一条科学的、正确的道路。
张宝顺指出,在走“大别山道路”过程中,学校形成了一批以胡承霖为代表的先进典型,他们勇担教学科研人员的社会责任,深入基层,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为国家和安徽农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指出,胡承霖走出的是一条接地气的、服务人民的道路,是教学科研人员应该遵循的正确道路。广大教师要传承发扬“胡承霖精神”,实现安农人精神上的传帮带,以胡承霖为榜样,在教书育人、服务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张宝顺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推进内涵式发展。要坚持育人为本,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加强师资建设,抓住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等环节,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创新办学体制,完善激励机制,搭建事业平台,进一步激发学校的发展活力。要深化科研创新,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协同创新力度,推出更多创新成果,为安徽“三个强省”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近年来,我校与团省委、荃银高科种业公司协作开办的“现代青年农场主班”,聚焦农业人才困局,探索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张宝顺十分关心试验班工作,他来到第二会议室,与该班师生亲切交谈,详细了解相关情况。该班班主任、教师、毕业生、学生等分别汇报了试验班建设等情况。
在听取汇报后,张宝顺对试验班的做法表示高度肯定,他指出,试验班符合社会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代表了新时期安农教育改革的方向,创新了教育发展模式,是我省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要围绕农业现代化发展大局,既要拓宽视野,又要立足“三农”工作实际,努力培养“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能吃苦、接地气”的高素质人才。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机制,拓展试验班的成果,大力培养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撑安徽现代农业的发展。张宝顺要求,学校、企业要全力合作,协力做好试验班工作。他表示,省委省政府将全力给予相关支持。
张宝顺深情寄语试验班学员,要勤于学习,做学习的有心人。努力学习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农业生产、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成为农业工作的行家里手;要勇于实践,把安徽大地甚至中国大地作为成长成才的实践课堂,拜农民为师,向实践学习,以丰厚的实践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要敢于吃苦、乐于奉献,把个人的梦想和奋斗与“三农”事业有机结合,在服务农业现代化、带领农民增收致富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