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省“两会”: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
周清是合肥经开区出口加工区内联宝公司的一名技术研发人员,以前在上海一家公司工作时,每月仅房租就要支出2500元。如今,他的收入水平与以前相当,因租住在合肥经开区作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人才公寓内,月租金只需要240元。
周清得益于我省正在实施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探索建立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体系,走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广包容的城镇化道路。我省提出,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到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5%。
随着我省新型城镇化试点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像周清这样的外来人才、新就业人员以及进城安家落户的新市民们,将拥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安居感、满足感。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推动“五有并轨”和“三权落实”,增强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的意愿和能力
“现在换了居住证,自己是真正的合肥人了。 ”已经在合肥工作生活6年的“打工族”陈富贵说,2016年3月,他申领到合肥市的居住证后,在子女就近入学、申请保障性住房、参加城镇职工社保等方面都能享受到市民待遇。
2015年,我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5%,这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标志性进展。而与此同时,我省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尚不足30%,很多工作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还是农村户籍。农民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进城,是因为城市生活成本较高,让他们缺少在农村老家生活的那种踏实感。
针对进城农民内心深处的“纠结”,我省加快推动“五有并轨”和“三权落实”,探索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办法来打消他们的“后顾之忧”。
“五有并轨”就是要通过促进创业就业、增强教育保障、完善住房供应体系、提供医疗卫生保障以及健全养老服务体系,让他们成为与“城里人”一样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不再有“漂泊感”。 “三权落实”主要是进一步落实进城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鼓励引导进城农民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自愿、依法、有偿转让,更好地保障他们在“老家”的利益和权益。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建更加完善的城镇体系,增强城镇吸引力和承载力
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是一个拥有良好生态环境和深厚历史底蕴的古村落。 2016年,这里成为该市首批重点打造的特色小镇之一,引进40多位从事建筑设计、旅游创意产品研发的专家进行精心设计和打造,包括创意民宿在内的新型消费业态正在加速培育,小镇声名鹊起。
加快建设80个左右产业上“特而强”、功能上“聚而合”、机制上“新而活”的特色小镇,培育发展一批新生中小城镇,增强中心集镇的人口集聚功能,是我省完善新型城镇化体系的重要部署,以便让更多农民享受到“家门口”的城镇化。
在“培小”的同时,“扶大”是增强城镇综合吸引力和承载力的“主阵地”。我省正在加快提升中心城市吸纳人口能力,加快合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建设步伐,到2020年,合肥城区常住人口将达到500万人,力争将芜马城市组群打造成为300万级人口的大城市,将蚌埠、阜阳、安庆等城市打造成为百万级人口的大城市。
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建设新型城市,提高城市内在品质2016年11月,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苏滁现代产业园分别申报的合肥产城融合示范区、滁州产城融合示范区成为首批58家“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
产城融合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我省推进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探索一条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道路,加快全省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构建起更可持续、更具包容性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载体和平台。
产城融合,产业是根基。目前,我省正在加快促进各类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以新产业、新业态为导向,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以产业兴盛支撑起城市繁荣。
加快建设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等新型城市,是产城融合的平台支撑。目前,我省正在加快实施棚户区改造行动计划和城镇旧房改造工程,加快公共交通、市政管网、海绵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城市内在品质。
步入“十三五”以来,一幅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胡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