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明确目标 聚合力量 全力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主持召开部分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明确提出要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对扶贫工作发出最强有力的“动员令”。重庆市委市政府响应党中央号召,立足重庆实际,提出到2017年基本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巫溪县位于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是全市14个国家级贫困县中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重点贫困县之一,全县尚有150个贫困村、2.5万贫困户、8.6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高达21.2%。深入推进扶贫攻坚、如期实现脱贫“摘帽”,是全县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各级各部门的重大责任,也是巫溪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切实”的要求,把扶贫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以扶贫工作统揽“三农”工作,着眼精准、创新机制,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全力打赢这场扶贫脱贫攻坚战。
一、明确一个目标。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到2017年,切实解决贫困地区“八难”、实现“八有”,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县如期实现脱贫“摘帽”、150个贫困村全部销号、8.6万贫困人口全部越过扶贫标准线的目标。围绕这个目标,细化分解任务、明确落实责任、倒排完成时限,确保如期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二、建好两个班子。一是组织领导班子。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及相关县领导任正、副组长,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扶贫攻坚办,抽调素质高、能力强、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负责日常工作。领导小组至少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扶贫攻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督查督办,确保扶贫攻坚工作落实。各级各部门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层层落实责任,扎实有序推进扶贫攻坚工作。二是结对帮扶班子。以贫困乡镇为单位组建县级扶贫集团,由1名县级领导、1个县级部门牵头、多个部门单位参与,集中力量捆绑帮扶;以贫困村为单位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向贫困村全覆盖下派“第一书记”,对重点贫困村滚动选派扶贫特派员;以贫困户为单位全面落实帮扶责任人,每个贫困户至少有1名党员干部帮扶。
三、聚合三种力量。一是党政主导力量。统筹整合东西协作、对口帮扶、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等帮扶力量,紧紧围绕攻坚任务,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帮扶工作合力。二是社会帮贫力量。广泛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致富能人、社会贤达以及一切愿意扶贫济困、热心公益的组织和个人等力量积极参与扶贫攻坚,积极倡导先富起来的群众结对帮扶贫困群众,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三是群众主体力量。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教育引导,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通过自身努力战胜贫困、脱贫致富。加强贫困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将所有贫困村纳入后进基层党组织进行重点整顿,着力配强建强“领路人”,加强便民服务,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四、完善四项机制。一是工作推进机制。县委县政府定期研究扶贫攻坚工作,及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二是资源整合机制。积极争取上级帮扶支持,集中用于扶贫攻坚。调整优化县级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扶贫攻坚,县财政三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用于扶贫攻坚。争取金融部门支持,加大信贷投入,重点用于扶贫攻坚。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扶贫攻坚,力争每个贫困村累计投入达750万元以上。三是精准扶贫机制。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六个精准”要求,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做到心中有数,并分类建立台帐,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扶贫对象精准;针对每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因村因户因人制定扶贫脱贫方案,确保扶贫措施精准;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把扶贫项目、资金真正用到贫困村、落实到贫困群众,做到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制定《贫困村脱贫销号、贫困户脱贫越线验收标准》,坚持实事求是,严格规范操作,注重贫困群众的“获得感”,确保脱贫成效精准。四是督查考核机制。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会同县扶贫攻坚办定期开展专项督查,抽调精兵强将组建督导组,建立每月一次情况通报、季度一次研判分析、半年一次现场观摩、年底一次综合考评的“四个一”督导机制。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纪律检查和效能监察,严肃查处扶贫攻坚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确保攻坚工作落到实处。
五、抓好五项重点。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争取巫镇高速、安恩张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加快农村路网建设,到2017年,行政村公路通畅率和300户以上撤并村公路通达率均达到100%,70%以上的村民小组通泥结碎石路,有条件的行政村通客车。统筹推进农村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二是产业发展。坚定不移大力发展“1122”重点农业产业和生态旅游业两大支柱产业,因地制宜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光伏扶贫等特色扶贫产业,到2017年底,150个贫困村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主导产业格局,有条件的贫困农户拥有1项以上稳定增收项目。三是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瞄准贫困户制定差异化补助政策,确保有搬迁意愿、符合搬迁条件的贫困户应搬尽搬。2015年搬迁深度贫困户200户,2016年搬迁深度贫困户327户,到2017年争取完成搬迁3.5万人,其中贫困户搬迁1.75万人。注重后期扶持,帮助搬迁群众发展产业、创业就业,确保每个搬迁户有稳定增收项目。四是素质提升。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全面落实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让贫困家庭学生都能上得起学。整合培训资源,广泛开展技能培训,保障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年接受1次培训、至少有1人实现转移就业。向贫困村选派科技特派员,组建科技扶贫专家队,抓好科技扶贫。五是民生保障。认真落实市县民生实事,把更多民生项目布局到贫困村、贫困户。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向贫困地区倾斜,让贫困群众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完善针对贫困人口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大病医疗救助、补充商业保险相衔接的医疗保障制度,将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因病致贫扶贫对象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城乡农村养老保险对贫困户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