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德经贸合作“提档升级”
中德(安徽)智慧产业园呼之欲出
德国素有欧洲经济“火车头”之称,在装备制造、汽车、电子电气等方面优势明显,与安徽经济互补性强,产业契合度高。如果将德国正在进行的工业4.0战略与“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对接,将是怎样情景?近日,记者从推进中德(安徽)合作智慧产业园创建工作座谈会上获悉,这一情景有望在合肥、芜湖两地兴建的中德(安徽)合作智慧产业园中成为现实。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创建智慧产业园是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去年考察访问安徽时达成的合作共识的具体行动,也是安徽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重要举措和加快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有益选择。目前,合肥、芜湖两市创建智慧产业园工作在商务部、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等有关方面支持下正有序展开。
真金白银 打造合作示范基地
“德国是合肥对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大陆轮胎、爱德夏等一批德国知名企业来合肥投资。我们有信心,并将举全市之力,支持中德智慧产业园的发展。”合肥市政府负责人介绍,合肥与德国交流合作历史悠久,1985年共建的合肥学院经过30多年的积淀,已成为中国高校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合作的成功范例。合肥将设立50亿元中德合作专项基金,支持中德企业开展技术、资本、经贸合作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
据了解,合肥中德智慧产业园将设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选址分南北两区,南区紧邻中心城区,面积6.45平方公里,依托合肥学院和江淮汽车,打造中德教育示范基地和中德汽车产业园。北区位于新桥国际机场南侧,面积28.52平方公里,依托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国际社区、中央商务区和生态配套区四大片区。
合肥将对园区重大产业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优惠政策,每年拿出5亿元专项,把道路、污水处理、生态环保、公共平台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列入市政大建设计划,在园区统筹规划建设国际社区、国际医院、国际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合肥市政府负责人说:“只要符合国际营商惯例,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符合园区发展需要,凡是能够提供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合肥都将尽力落实到位,让所有来合肥工作的德国朋友都能像在家里一样舒心生活。 ”芜湖市政府负责人也表示,芜湖与德国的经贸往来由来已久,目前约有18家在芜生产型德企,大到园区规划,小到牙科医生合作,芜湖与德国的经贸往来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多个领域。芜湖将务实推进合作,为中德智慧产业园设立1亿元中小企业产业基金,同时省级有20亿元创新基金可支持产业园发展。
扩大合作 聚焦创新研发和金融并购
德国一直为我省重要投资来源地,大陆马牌轮胎、博西华、麦德龙、可耐福等一批德国知名企业先后来到安徽投资兴业。德企以设备制造、电气机械等产业为主,与安徽产业契合度高。据了解,2015年皖德进出口贸易额超16亿美元,截至去年底,安徽已累计批准设立德国企业119家,累计吸收德国投资17.5亿美元。我省在德国也设有境外企业11家,协议对外投资约5163.5万美元。
“去年两国总理的会面带来这么多有趣的项目,德企对安徽的投资环境评价很好,双方经济互补性极强,期待更多元化、具体的合作。”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副总领事白约恩表示,中德合作除了涉及传统领域以外,现如今越来越多地涉及创新研发和并购重组领域,希望双方企业进行更多探索。
省信用担保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力介绍,皖德金融合作与交流正成为双方合作的热门词。 2014年底,安徽担保集团正式成为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去年在中德两国总理见证下,该集团还与德国柏林-勃兰登堡州担保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是我国担保机构与德国担保银行的首次合作。目前,两国担保机构已有3亿元担保信贷顺利落地,其中涉及金融贷款以及帮助皖企收购德企技术专利。钱力表示:“去年我省建立了120亿元的安徽产业并购基金、100亿元的产业升级基金,我们正与德国金融机构合作,量体裁衣,积极筹建中德创新发展基金,参与德国先进制造业并购,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服务中德两国产业合作。目前已有相对成熟项目开展并购重组。 ”
营造环境 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
省商务厅负责人表示,中德携手合作心心相印,下一步要建立良好的对接机制,更精细地深化在高端装备制造、汽车、新能源、金融、职业教育等领域合作,力争将合作智慧产业园打造成为中德合作示范项目。
部分德国企业代表反映,目前中德深入合作要注重软实力打造,如良好的人才环境,尤其是提供大量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德国工商大会政府事务总监助理朱剑介绍,八成在华德企反映应用型熟练技术工人比较缺失,且目前外企在中国面临劳动力成本上涨以及人才流动频繁的压力。因此,中德(安徽)合作智慧产业园的建设不仅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更要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才环境。对此,合肥学院院长张文兵表示,合肥学院30年发展是中德务实合作的成功典范。目前,学校与德国的17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向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派出留学生1437人,截至2015年末,已有600多名在德留学生学成归国,大部分在德资企业工作,为德资企业的发展和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如果中德智慧产业园落户安徽,我们自信能够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撑,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一线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同时,产业园也使合肥学院的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和基金建设有更多企业特别是德资企业参与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