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古民居保护遇困境
在远离故土的新加坡东海岸,由成龙捐赠的4幢徽派古建筑,正在完成最后的拼装。按照工期,今年年底,4000多个部件将完整地复建出两栋古民居、一间凉亭和一座戏台。
4幢徽派古建“背井离乡”,犹如一记响亮的耳光,痛在心头。时隔整一年,盛夏时节,本报记者驱车深入歙县三阳、昌溪、阳产,实地调研一线古民居保护利用,汇总成“皖南三记”。
《一记》
古民居保护利用困境:住得起,修不起
地点:三阳乡
档案:全乡拥有文物304处
歙县南部的三阳乡,就“踩”在皖、浙交界线上。万山丛中合抱的“三阳乡”在当地则被唤作——“三阳坑”。村民洪淦祖的老宅就依山建在这口“坑”西南面的半山腰上。拥有100多户居民的崇山村,至今仍保留有四五栋明清时期的古民居。
明三层古建保留完整门楼
洪淦祖家族所拥有的这栋老宅,是一栋典型的“明三层”徽派古建筑。门楼上的砖雕历经风雨仍清晰可辨,有亭台楼阁,有小桥流水,有流云碧树。
“早些年,小桥上还有人物,可惜‘文革’破四旧,都给搞掉了。”洪淦祖挥舞起双手,指向老宅的四方,朗声介绍说,“这老宅还是我爷爷的爷爷盖的,据说光是这个门楼就花费了800多个工时。”
53岁的洪淦祖还记得,小时候,每当天光熹微,他便会伴着“咯吱咯吱”的下楼声,还有母亲做腌菜炒饭的香味,睡眼蒙眬地爬起身。一日农活结束,趁着天色未晚,总会有婆媳四五人,支着小马扎,正对着三楼的天井而坐,搓麻绳、纳鞋底,既光亮,又通风。
当然,最欢乐的莫过于捉迷藏。木制老宅三层一共有大小房间16间。年幼的洪淦祖最爱躲在雕花的照壁后面,或是翻进一楼堂屋的橱柜里。三伏天里,往方青石上洒上水,冲干净,人直接躺在石板上,凉快极了,赛过最好的竹席。举目就能透过天井,望见夜幕里的星斗。
拉拉杂杂五六十口人都挤在老宅里,“晚上可热闹了,哭的也有,闹的也有。”老洪笑着说,那时候没有计划生育,大家族里每隔两年就有孩子降生,“我家孩子不哭,你家孩子哭。”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