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推进精准扶贫:统筹城乡发展 提升全体人民获得感
皖北不再继续依靠“灌水式”“输血式”的传统扶贫模式,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促使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全面脱贫、如期脱贫。
实施精准扶贫缩小收入差距
——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皖北不再继续依靠“灌水式”“输血式”的传统扶贫模式,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促使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全面脱贫、如期脱贫
“去年种植蔬菜大棚挣了万把块。今年又搞了家禽养殖,每个月光靠卖土鸡蛋就能有五六百元收入。俺家现在是彻底摘了‘贫困户’的帽子啦! ”在怀远县淝河乡新集村,67岁的陶广云站在自家养鸡棚里边给鸡喂饲料边兴奋地对记者说。
一年前,陶广云还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在蚌埠市强力推进脱贫攻坚的背景下,陶广云顺利拿到6000元扶贫资金,并利用村里的产业扶贫项目,租下3亩地、种了5个蔬菜大棚,成功掘到“第一桶金”。
“共享发展,脱贫先行。 ”蚌埠市扶贫办主任施建宾介绍说,去年以来,蚌埠市在扶贫脱贫攻坚战中,坚持开发式、精准式和参与式扶贫相结合,突出增强扶贫对象“造血”功能,加大专项投入和资源整合,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该市深入推进104个“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总投资7163.1万元,项目覆盖所有贫困村。 2015年,该市2.5万贫困人口成功摘掉“穷帽子”,全市贫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71元,同比增长9.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
阜阳是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大别山片区、省级皖北地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地区“两区”叠加的脱贫攻坚主战场,全市8个县市区扶贫开发工作全覆盖。 2015年,阜阳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创新机制,细化举措,强化落实,各项扶贫开发工作稳步推进。 2015年阜阳市脱贫18.2万人,超额完成省下达的该市减贫任务。
临泉县精准扶贫在阜阳市处于领先位次。在该县陈集镇南杨庄村,村里依托招商引资的花卉苗木公司,采用“公司+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联合南杨庄村100户贫困户投资入股,为贫困户带来土地流转、零工薪酬和股本分红等三重收益,解决了贫困户增收问题。在艾亭镇大房庄村,村里成立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吸引100户贫困户入社入股,通过劳动收益和股本分红,为贫困户增加收入。在长官镇柳树沟村,村里通过企业带动贫困户就业、招商引资果木种植、成立养殖合作社等多种形式,解决贫困户的脱贫问题。
完善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着眼全体人民,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让全体人民普遍受惠
近年来,皖北各市陆续实施了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公共服务项目,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投入,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城乡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两条凳子一张床,破旧桌上开处方”,这是昔日阜阳市基层医疗机构落后面貌的真实写照。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2年末,阜阳市每千人床位数和卫技人员数仅为2.4张和2.33人,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题,阜阳市提出“做大做强公立医院、培植培育非公立医院、深化完善基层医改”的发展思路。 2013年6月,阜阳市政府出台《阜阳市医疗资源建设三年发展计划》,包括阜阳市人民医院城南新区医院在内的26个重点项目纳入医疗资源建设三年发展计划。
“市医院城南新区医院于2012年9月启动,预计今年6月份部分科室将搬入新区医院试运行门诊。 ”阜阳市医院负责人介绍,新区医院全部建成后将新增床位2600张,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医疗设备,培训医护人员等方式,提高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能力,力争打造成省内外一流的医疗机构,服务全市人民。
在较为偏远的淮南市田家庵区安成镇上郭村上郭小学,校长廖瑞和带着记者里里外外参观。这几年,上郭小学整修了操场,美化了校园环境,设置了电脑室、科学实验室、音乐和美术专用教室,计算机、理化生实验设备及音体美教学器材一应俱全。 “虽然是一所农村学校,但设施配备一点也不比城区学校差。 ”廖瑞和说。
为缩小城乡办学差距,淮南市近年来将教育经费的拨付向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倾斜,先后投入上亿元资金,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使全市各中小学设备设施配套、师资配备等达到省定标准,实现了办学条件的均衡布局,促进了城乡学校的协同发展。淮南市教育局负责人介绍说,该市近年来大力实施教师城乡交流工作,推动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同时将农村骨干教师选派到城市学校学习锻炼,建立起城乡学校教师双向互动的激励机制,推进城区学校间、农村学区学校间的教师定期交流。
统筹城乡发展致力共同富裕
——大力统筹城乡同步发展,让更多的公共资源、更优惠的政策和资金向农村倾斜,发展现代农业,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村民居住在小洋楼,徜徉在水上长廊,活动在文化广场,“上班”在家门口的工厂,务农在各类专业合作社,居住环境、生活水平一点儿也不逊色于城市。近日,记者在富裕起来的宿州市埇桥区夏刘寨村见证了“山乡巨变”。
过去,夏刘寨村为山所困,村民进城要步行绕几十里路,近年来,政府部门给这个村修通了10多公里长的“小康路”,又开通了10多个班线公交车,平均15分钟就有一辆开往市区的公交车,夏刘寨村从此旧貌换新颜。 “如今是路绕村庄走,车到家门口。 ”村民对记者说。
宿州市以美好乡村建设为抓手,持续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农民群众的生活日趋舒适便捷。同时,各级政府积极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办农民文化乐园、政府购买服务“送戏下乡”,让农村群众休闲有去处,活动有载体,为农民群众带来了充足的精神享受。
共享发展成果不是坐享“分果果”,而是要共同参与、人人出力。宿州市以美好乡村示范村为圆心,充分挖掘辐射半径内的特色资源和禀赋优势,发展“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市财政每年安排“酵母”工程专项资金,在每个示范中心村各建设20亩蔬菜大棚,一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约6万元。在埇桥区光明村,“草根工业”大有燎原之势,保证了村民“人人有事干、个个有钱赚”。
近年来,围绕石榴壮大起来的特色经济,不仅富裕了万千百姓,更是成为淮北共享发展的一张特色名片。在烈山区烈山镇榴园村村民宋继承的印象中,以前村里也种植石榴,但销售难,价格低。榴园村自成立塔仙石榴专业合作联社以来,引进先进技术,繁育优良品种,为广大果农提供完善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 “如今,品种好的石榴能卖到8元1斤,而且不用自己上街卖。我家35%的石榴被游客直接买了,客商来采购的有30%,余下的放入冷库,存到春节前后卖,价格更高! ”宋继承高兴地说,他家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了300余亩石榴,其中已挂果的有30余亩,每亩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有了这个支柱产业,村民收入持续增加,人均年收入已突破万元。 (记者 安耀武、何雪峰、丁贤飞、范孝东、孙言梅)
原标题:皖北地区推进精准扶贫 统筹城乡发展 提升全体人民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