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企出海 从“借船”迈向“造船”
80多家皖企慕名而至,欲借央企大船出海
“企业走出去发展迎来新机遇,我们希望能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对接合作。 ”11月26日,在省商务厅和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联合举办的“安徽企业与中央企业走出去合作对接会”上,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伟说,希望安徽企业不仅能参与传统的EPC项目(工程总承包),还希望在对外投资方面加强联系,在输出优势产能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
“央企实力雄厚,投融资和风险管控能力强,能够拿到更大更优的项目,而皖企有自己的队伍和设备,双方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安徽中海联建设有限公司高级顾问金传宗告诉记者,借助央企这个平台,这家成立不到两年的企业已经在非洲多地和央企深入合作,年经营业绩已经超过10亿元。
“推动皖企与央企合作,学习他们走出去经验,充分发挥央企在对外承包工程资源、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和我省企业施工管理方面的优势,带动有条件的皖企走出去。 ”省商务厅对外投资与经济合作处负责人戴传裕告诉记者,这次对接会共邀请了中国中铁集团、中国建筑集团、中国葛洲坝集团等8家央企,与我省80多家企业开展合作对接。 “对接会既可以让央企了解皖企的实力和优势,又能让皖企更好地学习央企的海外运营管理经验,从政治、市场、风险防控、税收等角度,推进项目进程,推动皖企与国际接轨。 ”
“近5年来,皖企与央企对接交流活动11次,与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对接交流9次,省内企业间的对接交流活动30多次,促成了安徽水安集团、安徽电建一公司、电力设计院、铜陵中成公司、安徽远洋等企业与10多家央企联合参与海外项目,使一批安徽企业通过借船出海走出去。 ”省商务厅副厅长朱宁表示,除了与央企合作,省内企业自身也加强了横向合作,初步形成优势互补、联合对外的模式,为抱团出海、缔结企业联盟打下了基础。
走出去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结构逐步优化
“我们这次来是和央企在走出去业务上多交流洽谈,希望能借船出海。 ”安徽祥龙建设集团董事长孟祥龙说,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房地产市场趋于饱和,导致建筑业产能过剩,必须走出去发展,而部分民营企业实力较弱,禁不起海外市场风浪,与央企合作,借船出海是上策。
安徽水安建设集团是我省老牌建筑企业,在与央企的合作过程中其自身素质和水平不断提升。从2012年开始,企业开始尝试“造船出海”——进行跨境投资和EPC总包项目,目前这家企业一半的经营业绩来自海外。
如今,越来越多像祥龙、水安这样的企业加入走出去大军。目前全省走出去企业达到692家,比“十一五”末增加了347家。扬帆出海企业增多也带动了走出去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十二五”期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预计可累计完成140亿美元,是“十一五”的2.6倍;实际对外投资5年累计31亿美元,是“十一五”的3.2倍。截至今年10月底,我省企业境外承包工程和投资市场从“十一五”末的90个国家和地区扩展到1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业务结构也逐步优化。 “十二五”以来,我省对外承包工程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房建、修路等单纯土建向以技术、资金密集型为主的冶金、水利、通讯等领域扩展;由早期的“借船出海”、分包项目走向“造船出海”、总承包项目;对外投资从轻纺、机电行业向汽车、新能源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拓展。
“按照‘突出周边、主攻非洲、开发拉美、拓展南太、探索欧美’的拓展思路,近年来我省积极鼓励企业开展跨国经营,走出去规模快速扩张,领域更加拓宽,市场日益扩大,结构逐步优化,主体呈现多元。”朱宁表示,全省走出去市场主体已由国有企业为主,逐步形成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整体推进的局面。其中,国有企业以资本和综合实力主导对外投资合作大项目,如铜陵有色、奇瑞、海螺等一批大企业开始从发展战略上布局全球;而民营企业以决策快等优势成为对外投资合作队伍里最活跃的群体,现已占全省走出去企业总数的84%。
既借力促结构调整,也要防范经营风险
马钢收购世界高铁轮轴名企法国瓦顿公司,打破了国外三项核心技术封锁和垄断;中鼎集团连续在欧美国家展开海外并购,一跃成为橡胶密封件行业里的跨国巨头;奇瑞、江淮在意大利和日本等汽车技术领先国家设立研发机构,向国外“借脑借智”,助推自身产品升级改造……面向全球,不同的企业都能找到升级拓展的空间。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占据全球市场、资源、技术和价值链制高点,是当今全球投资、贸易和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加快走出去步伐实质是以对外投资促进企业国际化和本土跨国公司的成长,为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培育更多的合格市场主体,赢得足够的要素支持和市场空间。 ”戴传裕说,加快培育本土跨国公司,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通过优势产业向境外扩张,可以不断壮大地方总部经济;通过富余产能向境外转移,可以为传统产业升级腾出空间,并有效规避贸易壁垒;通过跨国并购和全球资源整合,可以迅速提升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形成新的竞争力。
在海外打拼,市场风险防控很重要。“企业走出去面对的关键挑战,来自西方主导的规则体系及其配套的法律制度、商业伦理和行为规范。 ”省国际经济合作商会秘书长连瑞南说,国外法律、人文环境和商业习俗不一,这就增大了走出去的风险,“企业走出去最大的难点不是缺钱,而是缺乏文化融合的能力。 ”
中国中铁国际事业部副总经理王西明表示,防控风险首先要选国别,优先考虑政治社会稳定的地区,再考虑市场是否成熟、是否饱和,最后才是项目。 “现在央企在海外承包工程的方向是朝‘设计、施工、交钥匙+融资’方向发展,就是想通过投资的方式,带动较大的工程总承包项目。 ”王西明说,要想进入高端市场,一要快,二要有优质项目。 “有效的方式就是买人家的公司,即海外并购,但要注意风险管控。 ”(记者 鲍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