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与雨情的赛跑——安徽省宁国市地灾防治工作见闻

15.07.2016  16:33
          来源:2016-7-15中国国土资源报
       
       
          本报记者 肖 颖 洪曙光
          实习记者 崔宇晨
          特约记者 程棋奎
          从初夏到盛夏,皖南山区的雨几乎一刻都没停,而国土人追逐雨情的脚步也同样一刻没有停。
          7月2日,又是一夜大雨,查忠平又是一夜难眠。
          凌晨4时许,他翻身起床,打开安徽省宁国市地灾雨量监测网:“8个地点的降雨量超过了50毫米,最大量超过96毫米。”在迅速发送完地灾预警之后,宁国市国土资源局地灾监测中心主任查忠平拿起外套,匆匆往雨情最严重的几个地灾点赶去。
          “一下雨就心慌”,在宁国采访的几天,记者对这句话有了深刻感受。宁国市位于皖南山地丘陵区,黄山山脉自西入境,天目山山脉蜿蜒于东境,县内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0座。雨季雨量集中在4~8月份。
          雨日多、雨量大,再加上丘陵地区依山建房的传统,宁国“当之无愧”地成为安徽省地灾重点防治县市之一。根据去年完成的1∶5万地灾调查和汛后核查结果,宁国市现有各类地灾隐患点153处,除天湖镇外各乡镇(街道)均有分布,其中市级重点地灾隐患点13处,涉及234户936人。
          “私车公用”跑巡查:“工作做在前,损失自然小
          雨滴打落在车窗前,时疾时缓;远山云雾缭绕,近树苍翠欲滴……记者被眼前满屏的青绿吸引,而同行的宁国局地灾巡查组工作人员却一路精神紧绷。
          “根据地灾情况报告,梅林镇阳山村上杆组、云梯乡云梯四组分别发生一起屋后滑坡;青龙乡青龙村一道路旁坡体发生滑坡,阻断道路通行。”灾情像石头一样压在查忠平的心头,让他的眉头难以舒展。
          车行近一个小时后与梅林国土所所长汪建平等“接头”,之后大家开始徒步前往滑坡点。
          县域经济总量常年位居安徽省前列的宁国,早在数年前就实现了道路村村通,但山区农居零星分散,“坡陡弯急,很多地方汽车上不去,要深入到村组地灾点,还得靠两条腿。”汪建平说。
          踩着雨后的泥泞,大家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梅林镇阳山村上杆组滑坡发生点——村民梁远方家。崭新的两层小楼就建在山坡下,厨房的后墙挨着山体,已经堆满了滑落的山石和泥土。
          “典型的顺层山体结构本身不稳定,切坡建房又加大了山体滑坡发生的概率。”查忠平仔细查看后得出结论。
          “这段时候房子都不能住了,到镇上亲戚家住一阵吧,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孩子们回来后及时和我们联系治理屋后的滑坡。”汪建平嘱咐65岁的梁远方,几乎沉默了一路的他,这时变得“唠唠叨叨”。
          其实,早在汛期前,这里就被列为地灾隐患点,并落实了地灾监测责任人。记者在屋旁看到2014年4月设立的地灾警示牌上,明白地标出了撤离线路。
          “工作做在前,损失自然小。”记者了解到,宁国局开展地灾“三查”,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汛前会同交通、旅游部门,对沿青龙湾库区周边的215省道、青方公路及5个乡镇办事处移民后靠安置点的地灾进行检查。同时,汛中在全市范围内再次组织隐患巡查,对于新发现的19处隐患点,及时建立了防灾预案,落实防灾责任人。
          “很多地灾险情因提前防范,得到有效控制,梅林的这处滑坡点就是其中之一。由于提前发现了隐患将屋主提前转移,避免了更大的损失。”查忠平说。
          雨势连绵,宁国全市地灾防治任务很重。记者了解到,今年宁国局不仅与全市19个乡镇(街道)签订了地灾防范责任书,还积极推动乡镇(街道)与 153个地灾隐患点监测人签订了地灾防范责任书,基本实现了每个地灾点都有一名监测员。
          但山路蜿蜒,往往一个山坳里只有四五户人家,完成一个村的地灾巡查要走上几十公里的山路。即便是管辖3个乡镇以上的中心国土所,也只有一辆车,还是与执法中队共用的。
          “为了不耽误工作,有车的都自觉地开自己的车跑巡查。”梅林国土所工作人员程钱琛笑称这是“私车公用”。
          “精挑细选”安置地:村民安心更舒心
          午后的皖南天气闷热,整个宁国犹如一大块吸满了水的海绵,随时准备落雨。豆大的汗珠从宁墩中心国土所所长关键的额头滚落,但闷热的天气挡不住他舒爽的好心情:“历经三次,南极乡杨狮村茶厂村民组的地灾搬迁安置地终于选定了。
          事情得从一年前说起。
          杨狮村茶厂组地灾隐患点因多年强降雨和开荒,山体出现崩塌,堆积在道路以及山体上滚石直径最大处达1.5米,严重威胁28户84人生命安全。经专家实地勘测后,市政府决定对受威胁户实施搬迁安置。“村民们早就盼着搬迁”,但安置地选址却让国土所犯了愁。
          “28户地灾户搬迁,需要比较大的空地。”关键告诉记者。最初,在杨狮村委会旁边有一块地,地块地势平坦、配套完善、距离适中。“但该地块范围内有几户农民的承包地,其中一户经多次协调后仍不同意,只得作罢。
          而后,经过“二调”图件比对,国土所又“相中”了村委会对面的一块设施农用地闲置部分,经评估后发现“地块虽开阔,但水电路配套设施缺失,搬迁后重新完善基础设施成本太高。”宁墩国土所只得再次放弃,重新寻找。
          几经周折,终于在南极乡镇政府旁边找到了一块配套设施较好,水电路等配套齐全的土地,今年年底前将完成搬迁工作。
          “新住址我们很满意。”茶厂组的村民们特意来到国土所表示感谢。
          “宁国人均耕地不足,相对平坦、适宜建房之处更是难觅。”查忠平告诉记者,搬迁安置地既要符合用地规划,不能占用基本农田,还得经得住地灾安全评估。“而且农民靠山吃山,资源都在山上,安置地的选择还要考虑距离他们原有的生产资料不能太远。
          在“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宁国,几乎每块地灾搬迁安置地都经历过以上的“精挑细选”过程。
          在万家乡大龙村已经建成入住的避风坞组新村安置点,记者看到,一幢幢漂亮的小楼错落有致地排列,在门前屋后种点花草与蔬菜,成为当地村民生活的“新常态”。
          避风坞灾害点属岩质崩塌,2009年6月,堆积在道路及山体上的崩塌体部分石块滚落,击破村民房屋2间,对避风坞组28户87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2011年,宁国市对其实施避让搬迁集中安置。
          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安置点经多次评估后最终放在了大龙村委会附近。搬迁市政府给予每位搬迁户6万元的搬迁补助,且二层以上楼房按200元每平米增加补助,同时集中安置地免费提供一块宅基地,政府统一规划,搬迁户自建。原有宅基地被复垦成耕地种植山核桃等作物。
          “现在住得可安心?”记者与村民陈大嫂闲聊着。“村内道路硬化、供水、排水、照明、有线电视要啥有啥。以前一到雨天,我们就担心地睡不好觉,现在不仅安心,生活也更舒心了。”她没有丝毫犹豫地答道。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一些重点地灾搬迁项目因地域客观情况,需占用耕地建设集中安置区。宁国人舍不得浪费宝贵的耕地,因此引入耕作层剥离再利用方式,使得被占用的耕地“异地再现”,确保了占补平衡。山多地少,勤劳的宁国人为用好每一分土地绞尽脑汁。
          数据显示,2011年~2015年,宁国市地灾工程治理和避让搬迁项目,已投入资金6700多万元,组织实施了57处地灾点群众搬迁和31处工程治理工作,惠及群众522户1727人,对搬迁户的补助由5年前的1.7万元/户提高到了6万元/户,最高达到17万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