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的调解员[365期司法连线]

14.04.2017  00:06

编者按

春天,生机盎然,承载着人们的希望,开始了四季的轮转……春天里,人们希望有一个好的开始,把烦心事都丢掉,带着微笑耕耘新一年的梦想。

于是,他们来了。

行走在乡间小路,街头巷尾,关注邻里的家长里短,琐碎日常;用自己的热忱、真诚、执着和公正,苦心化解一桩桩纠纷,耐心解决一件件矛盾;辛苦奔波,只为和睦邻里、幸福社区……

他们是维稳一线的先锋,他们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他们的名字叫人民调解员!

2016年,全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意见》和省级实施意见,指导全省2.1万个人民调解委员会、10.8万名人民调解员深入开展经常性的矛盾纠纷排查,调解纠纷55.61万件,调解成功54.95万件,调解成功率98.8%。

特别策划——“春天里的调解员

聆听,行走在群众中间的人民调解员的故事。

铁脚板的调解员

31年来,他用一双铁打般的脚板,行走于乡村邻里之间,为民“说事”、解忧,用真心做事,用真情化人……

长丰县下塘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王庆德, 1986年进入下塘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现任下塘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司法所副所长。

他把为民“说事”、解忧,当作自己的责任,劝和乡邻,化解纠纷,化干戈为玉帛,用真心做事,用真情化人,多年的调解工作经验,他摸索出来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成为化解矛盾的“土专家”。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王庆德认为,只要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就没有摆不平的事。

和村民“打成一片

2011年秋, 90多岁的老人严某因五个子女赡养问题产生纠纷。由于几个姐妹分别住在不同地方,给调解带来难度。但王庆德丝毫没有畏难情绪,他先后到合肥、淮南等地,耐心地与四姐妹逐个谈心沟通,通过10多天的努力,最后,老人的4个女儿同意每人每月支付150元赡养费,由儿子赡养父亲到临终,如老人生病所需费用由五子女平摊,赡养费由王庆德代为转交。当有人问五子女为什么要由王庆德转交赡养费时,他们说:“很简单,我们相信他。

2008年8月,农民工严某在工地溺水身亡,事发后死者亲属组织了四五十人要到公司闹丧。

王庆德拦下闹丧车辆,死者亲属情绪激动,下车后对王庆德恶语相加,推推搡搡。王庆德耐心劝导,并承诺三日内给予答复。

      调解一杆子插到田间地头

王庆德冒着高温酷暑连续两昼夜,调查核实有关情况,明确了公司、承建工程队以及死者自己三方的责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于法于情于理地说服了涉案三方。一场闹丧纠纷在他几天来不知疲倦地来回奔波下,终于划上了句号。

土专家”也有自己的工作室

30多年来,王庆德共调解各类纠纷近2000余起,制止群众械斗100多起,预防犯罪100余起,纠纷调解率100%,调解成功率98%以上。长丰县成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调解室,王庆德说:“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的法宝就是要有一双铁脚板,一颗公平心。

摩托车一响,就知道他来了

金其华的标配就是一辆还能看得过眼的125摩托车和他的黑帆布公文包。他每天都会骑着摩托车到各个村庄转一转,跟邻里乡亲们打个招呼,聊聊天,问问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村里的男女老少没有不认识他的。村民们都习惯了他的摩托车的声音,有位老大爷说,要是哪天听不到还觉得少了点啥呢。金其华拍着自己的摩托车说,骑它上山下乡都方便,可没少出力呢!

前两年,村民倪某与霍邱县城关镇的郭某同在霍邱一家肉厂上班,两人因口角进而打架。

 

乡间小道常常看到他的身影

当时,双方均无大的伤害。

然而,两天后郭某死在自己的房间内,倪某因此获刑30个月附带民事赔偿10.5万元。

金其华了解后发现:两家家境都十分困难,面对郭某儿子的索赔,倪某就一个态度: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双方僵持不下。

倪某刑释后,在宁波务工,倪某的亲戚都不知道他的确切地址和联系电话,后来多方打听,金其华打了一天一夜的电话才联系到倪某。两天两夜苦口婆心地劝解,讲法律,讲道理,讲人情,终于说通倪某回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金其华也积极做郭某儿子的思想工作,讲明倪某的处境,希望他能谅解对方。最终,郭某的儿子同意以4万元赔偿和解。

金其华陪着倪某到处借钱,在第六天好不容易凑齐了赔偿款,这起纠纷也圆满划上了句号。

荣誉证书是金其华最引以为荣的

当时,金其华瞒着妻子借给倪某5000块钱,三年后的一天,金其华不在家,倪某来还钱时,他的妻子才知道了这件事。

金其华,六安市霍邱县夏店镇砖佛寺村调委会主任。他出身农民,种地为生,一家四口靠种地和他微薄的工资生活,家中没有存款,只是勉强过日子,可是从村里的矛盾纠纷信息员、调解员、调委会副主任,一直到主任,他对于从事人民调解工作一直没有改变,没有动摇。多年来,他化解了一起又一起矛盾纠纷,把一个“群众年年上访、村干轮流上岗”的后进村变成了全县闻名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

妻子对他的评价就是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顾家!

可金其华说,这么多年来,最大的收获就是村民们都认可他,信任他,不管到哪家门口,乡亲们都会喊他进去喝杯茶……

他有一把“金钥匙

 

多年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为张传文提供了一把民事调解的金钥匙,他用这把金钥匙打开了纠纷当事人的心结,让双方最后握手言和。

张传文,53岁,铜陵市义安区联合调处中心专职副主任。

金钥匙”打开群众心结

钟鸣镇处于交通枢纽地位,在建和扩建的国道、省道、高速公路、高铁很多,需要征用钟鸣镇境内多个村集体土地,由此引发的土地征用赔偿纠纷较多。为了不影响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进度,张传文尽早谋划,驻点项目部挨家挨户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仔细讲解征地补偿方案,最大限度地维护被征用土地农户的合法利益。

由于被征收的林地地界不清,林地面貌变化较大,村民无法分清地界,导致土地分解矛盾激烈。他带领村委会相关人员先后五十多次到现场指认、丈量,挨户做工作,详细讲解调解方案,最终让三个村民组共56户村民都认可了他的建议,征收工作按照时间节点顺利完成,为工程施工打下了良好基础。

锦旗是对调解员最好的评价

2015年9月,铜陵市义安区联合调解中心(原铜陵县矛盾纠纷联合调解中心)创新设立,张传文被任命为联调中心专职副主任。为提高联调中心成员的调解业务能力,张传文邀请专家对调解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使联调中心很快成为辖区内民事纠纷调解的一张王牌。特别是五松镇汪某与原铜陵县人民医院长达九年的医患纠纷,在联调中心主持调解下,准确把握双方争议的焦点,终于让这起久调不决的医患双方达成了和解。

从事基层司法行政工作30年以来,张传文共调处重大疑难复杂纠纷142起,受到群众的称赞,也收获了多项荣誉。张传文说,调解纠纷,除了要有丰富的法律知识,还要在调解时做到四心,即公正心、热情心、真心、恒心。

这里,有间“茶馆调委会

濉溪县临涣镇,有间特殊的“茶馆”。邻里闹矛盾、有纠纷,王士宏就会把双方请来喝壶茶,吸袋烟,把事情说道说道,让茶客们评评理,许多时候,矛盾纠纷就这样化解了……

王士宏,54岁,濉溪县临涣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临涣镇茶馆民间调委会主任。

邻里纠纷在茶叙中迎刃而解

调解工作也算得上老大难,很少有人专心于这项工作,更难得坚持几十年,王士宏却在人民调解工作岗位上干了30多年。临涣镇辖区人口10万人,哪里有纠纷,他就出现在哪里。他说:“所有的坚持都是因为喜欢,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不仅是美德,也是快乐的源泉。

在调解工作中,王士宏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挖掘,创新了“一杯茶调解法”:第一步以茶暖人心,陪当事人喝茶聊家常,平静当事人心态,稳定当事人的情绪;第二步以茶说人生,通过心理疏导,淡化当事人的欲望和利益观念;第三步讲事实、摆道理、明政策、靠法律;第四步拆面子,举事例作比喻,好面子害死人,必须拆除这种观念;第五步置梯子,注重换位思考,各退一步,给对方台阶,求的是双方共同达到心理平衡;第六步签协议,一旦达成和解就要形成书面协议,以备反悔,便于诉于法律。

                                                              茶馆民间调解室好有特色

临涣镇临涣中心街北段的杨某与张某为邻,因张某翻建房屋,杨某的房屋出现墙体断裂,双方发生纠纷。杨家认为是张家建房所致后果,张家认为杨家是老房子,本身存在问题。

杨家向法院起诉,法院认为,依法解决该起纠纷要做两次司法鉴定,一是针对房屋墙体断裂的原因及参与度进行鉴定;二是对墙体断裂的维修费进行评估,这两项鉴定需近3万元费用。

王士宏把双方当事人拉到临涣镇茶馆民间调委会喝茶,说事儿,讲明各种利害,让茶客们评理,各抒己见,喝完了茶,事情也明了了,最终,张某付给杨某18000元维修费达成和解。

芍花村的24小时16次拜访

今年3月初,亳州市谯城区五马调委会主任李伟接到芍花村委会主任丁成国的电话:“李主任你快来吧!这个问题我们处理不下来,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出大问题,甚至会打群架。

放下电话,李伟立即赶赴芍花村委。到了现场,李伟发现情况已经相当严重,矛盾双方相互谩骂,随时有打架的可能,围观的群众就有近一百人。

这是一起宅基地纠纷案件。

走村串户调解纠纷

村民张某的自留地临近同村康某等4家出行的道路,多年前分地的干部已经去逝了,没有留下确凿的文字依据和固定界桩,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去年,康某等在运送农作物秸秆时,轧坏了张某的农作物而发生了口角,当时经村委会调解没有成功,不了了之。

前不久,张某在其地边种下一排杨树苗,而康某等知道后,将张某栽种的杨树苗拔去一部分,张某扬言让康某等包赔经济损失。而康某等则说:“门前的路被他占去了一半,他栽树我们坚决不同意,他太得寸进尺了,一定要整清楚,如果想打架,我们奉陪到底。

李伟和村主任先后7次到张某家、9次到康某等家进行调解,为双方权衡利弊,讲清利害,说法明理,又找到了双方当事人亲友进行劝说。晚上9点双方当事人的态度有了明显转变:张同意将杨橛子拔去,但对于出让多少土地还是有分歧。

 

现场解决地界纠纷

为防止变数,李伟住在了村里。第二天早上6点,李伟和村主任又找到康某等进行劝解,最终,诚意感动了双方,相互签字后握手言和。

1970年出生的李伟,从事人民调解工作已有13年。五马镇位于亳州市谯城区城乡接合部,拥有8个村委会近5万人口,担任这里的调委会主任,可以想见李伟平时奔波、繁忙的日常。

每一件纠纷的调处都会有辛勤的脑力、体力、精神方面付出,有时可能还要面临言语侮辱甚至置身冲突的中心。李伟说,最大的感触就是,每次回想起因为自己的努力,看到纠纷和解后双方的笑脸,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付出是值得的,这也是他一直坚守在人民调解岗位上的缘由。

来源:安徽法制报365期司法连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