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医大学生致敬特殊的老师:每年开学第一课默哀3分钟

09.09.2016  09:36

  昨日,解剖遗体开始前,老师带着学生们鞠躬默哀。

   中安在线讯 据新安晚报报道, 对于医学院的学生来说,除了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的老师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老师——用于解剖的遗体标本。这些遗体标本也被医学界尊称为“大体老师”“无言老师”。昨日,记者走进安徽医科大学解剖课现场,在每年第一节解剖课开始前,老师都会带领所有学生身着白大褂,向遗体标本默哀三分钟。

   每年开学第一课向遗体默哀

  在安徽医科大学北校区,解剖教研室所在的教学楼并不起眼,显得有些旧。走进楼道,药水味扑面而来。昨天下午,来自临床专业大三的学生们正在这里上《局部解剖学》。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孟庆玲老师告诉记者,每年第一节解剖课开始前,会带领所有的学生身着整齐的白大褂,向遗体标本默哀三分钟,并三鞠躬,“告诉学生,每一具标本都来之不易,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尊敬这些无言的老师。

  对遗体标本进行默哀,已经是安医大的传统了。“1994年就已经在教学工作中开始了,这种表达尊敬的方式当时在全国都是少见的。

  除了凝重的仪式感,在解剖过程中还有一系列严肃的规定。“不能拍照,在解剖时也必须保持严肃的态度,不能嬉笑打闹,实际操作也要听老师要求,不能胡乱切割等。”临床三年级学生段勤瑞告诉记者,原本对于解剖有些害怕,但作为临床医学生,必须锻炼自己的胆量,“特别是听老师介绍了这些标本的来历后,觉得这些‘大体老师’很高尚、很伟大,更多的是崇敬之情了。

   数十名学生解剖一具遗体

  “一年级会开《系统解剖学》,学生们会看到实物标本,到三年级就要亲手在标本上操作了。”孟庆玲老师介绍,解剖是一个临床专业医学生必须经历的学习过程,只有通过解剖才能更清楚地了解人体的结构,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等他们走上医生的岗位,才有机会真正拿起手术刀。

  在教室里讲解完理论知识后,学生们被带到一楼的院子里,开始实际操作。“遗体运来后会用福尔马林浸泡一年左右,制作成标本,因此标本的药水味很大,在室外味道会散得快些。”学生们戴上口罩和手套,分成几组,每一具标本前都围满了学生。老师介绍,现在25到30人才能共用一具标本,主要还是遗体太少。

  安徽医科大学遗体器官捐赠接受站副站长付杰告诉记者,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医学本科生应该每4人学习解剖一具标本。但由于遗体的缺乏,很多院校都无法达到这个标准。“我省医学院校的遗体均来自于自愿捐赠,安医大现在每年大约接受50具捐赠的遗体,但教学每年至少要用到70具左右。

   我省有近5000人登记捐遗体

  记者了解到,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中心设立有三处遗体器官接受站,分别在安徽医科大学、蚌埠医学院、皖南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接受站是规模最大的一个。从1972年接受第一例遗体捐献,到今年8月31日,该站已经接受2700位志愿者登记,可真正实现捐献的只有346人。

  付杰告诉记者,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是入土为安,如果将自己的遗体器官捐献出来,供医学和救人所用,很多人还无法接受,“这两年,通过不断的宣传,社会对遗体器官捐献已经有了很大改观。”记者从安徽省红十字会了解到,目前全省已经接受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近5000人,成功实现捐献超过400例。

  “遗体主要用于科研和教学,器官则是帮助需要移植的患者。”付杰说,捐献遗体器官,无论是对于医学教育、疾病研究、救死扶伤,还是对于移风易俗等,都有积极意义,也是一个社会人道、博爱、进步的表现。他认为除了不断宣传,为遗体器官捐献立法,才能让更多人理解并主动加入进来。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吴碧琦 卞世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