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湖监狱管理分局推出“导师制” 名师铺就新警成长路[2017年3月2日安徽法制报]
时至今日,青年民警贾志保犹记得刚刚迈进白湖监狱管理分局滨西监区大门时的心情。陌生的环境,全新的工作内容,他的内心紧张不安:每天的工作是什么?不懂的问题怎么处理?做得不好会不会被骂?这些问号,如同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道高高的门槛,看得见、摸得着、走得吃力。
不过,贾志保悬着的心很快就放了下来。近年来,白湖监狱管理分局每年平均招收30余名新警,为了让这些新警更快适应工作、更好发挥才智,白湖监狱管理分局推行“导师制”,用“师带徒、徒帮师”的方式,让新警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工作正轨,让导师在互动中教学相长。如今,已涌现出大批优秀师徒。
“捕手”导师树起严格标杆
“我的导师是‘心灵捕手’,水平可是这个! ”谈起自己的导师刘珍珍,青年民警徐冬冬总会竖起大拇指,连称“佩服”。诚如斯言,他的导师是白湖监狱管理分局矫治监区监区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是省直监狱系统知名的教育改造专家。不过,刚拜师时,徐冬冬对这个导师更多的是敬畏。
毕业于心理学专业的徐冬冬通过招录考试后,被分配到矫治监区,主要从事问题服刑人员心理矫治工作。刚到岗时,徐冬冬意气风华,用自己大学4年的专业沉淀,诊断服刑人员“心病”,岂不是信手拈来?然而几番与服刑人员过招,徐冬冬却败下阵来。导师刘珍珍及时分析了他失败的原因,空有理论基础,不能因人而异、灵活应用,如果不能真正走入服刑人员内心,咨询就会成为“空架子”!
对于看似简单的咨询记录,刘珍珍也会要求改上好几遍,这让徐冬冬十分费解。“鉴别诊断以现象学为原则,如同医院里医生给病人诊断一样,有几个典型症状印证,才可以下定论。 ”有了导师的点拨,徐冬冬开始恶补咨询实践方面的知识,并且跟着导师多听、多看。随着自己的鉴别诊断水平一天天提高,徐冬冬这才恍然大悟,正所谓“严师出高徒”,如果不是导师刘珍珍一开始领他入门时的高标准、严要求,就不会有今天的进步。
互帮互助促进共同成长
从2013年第一次踏上白湖的土地,到2014年、2015年先后荣获“先进工作者”和“管教内勤能手”荣誉称号,去年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仅仅4年时间,串河监区民警管添良的成长有目共睹,他已从当初羞涩的大男孩,蜕变为一名稳重干练的民警。
徒弟管添良的迅速成长,与导师卢士友的鞭策密不可分。刚参加工作时,管添良觉得日复一日、讲究精细的管教工作有些枯燥乏味,情绪较为低落。卢士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有时间便带着他跑步、打篮球,在挥洒汗水中释放负面情绪。
为了让管添良树立信心,卢士友有意识地让他做一些年轻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串河监区有一名“90后”的服刑人员,入监一段时间仍无丝毫悔改之意,声称不要减刑。眼看局面一时打不开,卢士友便让自己这位“80后”徒弟试一试。结果,管添良用了3个小时,就将“顽石”攻下。
事后卢士友向管添良请教方法,这让管添良受宠若惊。原来,管添良一开始没有用教训的口吻,而是主动聊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打开对方话匣之后,再潜移默化加以劝导。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并且当了一回老师,管添良的信心回来了,工作也更加得心应手,与老师的搭档也越来越有默契。
关心呵护解除后顾之忧
栖凤监区青年民警朱立学的老家在外地,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回家探亲的时间少之又少。虽然在当地没有亲戚,但他却从导师陈坦云那里,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
有一次,朱立学感冒了,发起高烧,陈坦云主动把徒弟的工作承揽下来,下班之后还去照顾朱立学的饮食,忙前忙后,几天下来,朱立学痊愈了,陈坦云却瘦了一圈。
在工作中,每当朱立学遇到问题,陈坦云都会帮忙支招,解除其后顾之忧。有一次,朱立学与监区同事因为工作方法的问题,发生了一些争执,陈坦云知道后,做起了“和事佬”。他找到那名民警,耐心地沟通起来:“他是年轻人,工作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就是性子难免急躁些,咱们应该多关心一点,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从那以后,朱立学也吃一堑长一智,与同事们的关系变得融洽起来。 (王磊 本报记者周莹莹)
稿件来源:2017年3月2日安徽法制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