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串门访平安”走访白湖监狱 深入基层体会一线政法工作[安徽网]
新安晚报副总编辑曹海峰(左一)一行参观“映象白湖”陈列馆,直观了解和感受白湖监狱管理分局的发展巨变和历史沿革。
干净整洁的监舍门口,悬挂着富有哲理、极具教育和警示意义的标语。
新安晚报 安徽网讯 高墙、电网、牢房……提起监狱,很多人的脑海里会第一时间浮现这些印象。实际上,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将一些“坏学生”通过教育改造变为合格公民;这也是一所特殊的“医院”,挽救迷失的灵魂,让他们早日回归人生正途。
近日,由省委政法委组织的“总编串门访平安”活动在全省范围内陆续开展,旨在结合“走转改”活动,到全省最偏远、最艰苦、社会矛盾问题多、工作开展难度大但成效显著的所、队、庭、室等基层政法单位走访,实地体会一线政法工作。
10月20日,新安晚报副总编辑曹海峰一行来到安徽省白湖监狱管理分局顽危犯专管分监区,开展集中宣传采访活动,深入基层倾听监狱民警心声,实地体会一线政法工作,记录监狱系统平安法治建设工作。
今年5月,安徽省白湖监狱管理分局栖凤监区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叫王强(化名),2014 年10月因盗窃罪进入这里服刑,今年1月刚出狱。
白湖监狱管理分局局长谷桂林介绍,成立顽危犯专管分监区是契合当前监狱管理工作的需要。这里关押的都是有名的“刺头”,他们常常企图自杀自残、辱警袭警,抗拒改造。虽然人少,但带来的安全危害和不良影响却不可低估。
王强曾经就是这样一个“刺头”——他有多次入狱的经历,之前妻子遭遇交通事故不幸身亡,母亲又病逝,让他对生活感到无望。他多次企图自杀自残,有一次偷偷把针藏匿起来,还想吞食,幸亏被民警及时发现。
王强放弃了自己,但是专管分监区的民警们却没有放弃他。
“我们请了合肥四院和武警医院的专家对他进行诊断,发现他患有抑郁症。所以,我们对他的改造手段从严管转变为看护和治疗模式。”白湖监狱管理分局顽危犯矫正中心副主任科员李珂说,监狱民警根据医嘱,给王强购买了抗抑郁的药物,并多次和他谈心,让他不要那么悲观。“我们还联系了一位社会志愿者,这名志愿者给他邮寄了很多关于治疗抑郁症的书和视频,帮助他重拾社会归属感。”
经过一年多的持续治疗,去年7 月,专家们对王强再次会诊,发现他已经没有明显的抑郁症症状。今年5 月,王强专程返回监狱探望民警并表示感谢,“如果没有你们,我今天不可能重新生活。”王强的肺腑之言诠释了所有监狱民警和心理咨询师们“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顽危犯普遍恶习程度深,改造难度大,栖凤监区专门挑选了10名管理能力强、业务水平精的民警,其中专职心理咨询师2 名,实行“双岗承包”“专案负责”。监区民警每天对顽危犯进行动态考核,根据他们的表现进行危险等级评估,实行三级危险等级管理,有针对性地采取转化措施,不抛弃不放弃让“顽石”开化。
一种创新的管理 已成功帮助多名顽危犯“转危为安”
音乐治疗室、团队咨询室、宣泄室……在白湖监狱管理分局顽危犯矫正中心,各种功能室的先进设备为服刑人员提供了新颖的心理干预方式,影响或调适服刑人员的生理、心理、情绪以及人际关系,以达到矫治目的。
“每一名顽危犯,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顽危犯教育转化成功与否,与其心理问题有着直接关系。”心理咨询师汤军说,顽危犯在受训前要进行全面的结构性面谈和心理评估,再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个案矫治、团体咨询、心理治疗等方法,改善他们的负面情绪,矫正不良习性。
这些功能室使用率非常高。如果感到压力很大,顽危犯可以申请到矫正中心,听听舒缓的音乐,摆摆沙盘,需要发泄的时候可以“揍”假人。
如果遇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顽危犯,矫正中心还会不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并定期邀请心理专家进监,举办专家门诊,开展心理辅导、咨询帮教工作,借助社会专业力量促进顽危犯改造。
顽危犯是监狱里的“危险品”,然而,在这里“危险品”九成以上已经“转危为安”。该中心建成2 年多来,已累计收押21 名顽危犯,成功转化了19 名顽危犯,转化率达到90%以上。
今年,白湖监狱管理分局还成立了一个由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合肥四院等18 家协同单位组建的罪犯心理矫治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以后将整合各类创新要素,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和共同发展的罪犯心理矫治研究协同创新体。
一脉传承的精神 白湖打造监狱系统优秀“安徽样本”
10月14日上午7点30分,白湖监狱管理分局龙山监区民警陈红兵正在指挥服刑人员打扫监舍。监狱实行AB岗,原本接下来他将全天候在监区待上4天,然而就在这时,他突发脑溢血,倒在了坚守了32 年的岗位上,50岁的生命画上了句号。
陈红兵身患高血压多年,但却不知疲倦,遇到同事生病请假,还主动顶班。他关心关注罪犯改造,经常找服刑人员交心谈话,经过他改造的服刑人员有上千名。他的突然离世,让同事们感到惋惜和哀伤;他用生命彰显了监狱民警尽职尽责、默默奉献的形象,也体现了“艰苦奋斗、敬业奉献、公正执法、开拓创新”的“白湖精神”。
“我们上班是两班倒,每班四天。这四天必须二十四小时在岗,轮流休息,就连休息时也是备勤。”一名监狱民警说,他们就像坐在火山口、守着炸药库,长期处在一种谨慎和紧张的状态下,不仅工作时间长,还肩负着守护监狱安全和教育改造服刑人员的双重职责。“虽然压力很大,但是成功教育改造了一个个服刑人员,还是感到非常高兴,很有成就感。”
“白湖精神”代代相传。正因如此,从荒芜之地到“铸魂育人”的特殊学校、特殊医院,白湖监狱管理分局作为全国特大、安徽省最大的监狱,60多年来有30余万名服刑人员在这里重获新生,已连续14年实现无罪犯脱逃,成为全国监狱系统优秀的“安徽样本”。面对重大自然灾害,为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白湖监狱管理分局东大圩先后10 次搬迁,6次蓄洪,为维护全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赵秋凤 尤仁祥 曹东明 何小西 新安晚报 安徽网记者 钟虹/文 马杨/图
稿件来源:2016年10月25日安徽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