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服务电商移动时代的破与立
毋庸置疑,随着BAT等巨头的加入,生活服务O2O成为今年来最热的领域,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催化下,这种打通线上线下的双向连接,正变得越来越迫切。这首先表现在,各大团购网站经过几轮厮杀纷纷转型本地生活电商平台,而团购这一PC时代产物,如何能在移动时代之下继续辉煌是笔者最近非常关注的。整个行业在移动时代是要经历破与立的纠结阶段。
在这种转型中,窝窝团算是其中的一个另类,老总徐茂栋最近在各种场合都强调窝窝团并非团购网站,并以销售额占比、商家反馈以及传统团购三大弊端等数据、案例和观点进行印证。如今的窝窝团,在生活服务电商平台发展的道路上,已经从提供基本的平台服务,进入到构建电商生态体系的阶段。回顾过去的几年,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团购,生活服务电商未来又将如何发展?在此,笔者以窝窝团为样本,试图分析本地生活服务电商在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模式。
严格团购网站存活期仅一年有余?
国内团购网站最初模型基本参考国外的Groupon,起初还是采取每日一折扣,每人每日限团一次的模式。但在千团大战之时这种模式局限性就已经很明显了。
其一,该模式每日产品量较少,很难吸引用户的主动关注。由于打折商品极其有限,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自己心仪的产品或服务的概率就变得极低,而仅仅依靠特价形式以价格驱动力获得的用户也往往粘性不高,店家难有动力长期支持价格活动。任何活动都要长期稳定地为店家带来新用户,且新用户要稳定成为忠实用户,那么该活动才是有生命力的。
其二,该模式对于线下资源是种浪费。团购网站比拼最后除了资金链就是线下合作商家的量,而这种单一简单的商品陈列模式使得线下的资源很难得到充分展示,也不利于用户的使用习惯。
综上原因,我们其实也可以发现2011年开始窝窝团开始商城玩法,将商城概念引入团购模式中。团购的品类和数量也几乎涵盖生活服务的方方面面。如此,团购为商家以及网站带来稳定用户,而团购商城则能够在商家的品牌以及顾客留存方面大做文章。
中国团购虽然脱胎Groupon,但商城模式的设立以及成功是中国团购业的一大贡献,从此开始,团购网站已经不再仅仅是团购平台而是本地生活电商平台了。
品牌商城变App,商家继续获利
移动时代之下对于团购网站的冲击最大在于,传统团购网站完全基于PC思维建立,如果迎合移动互联网或许就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原有的运营模式。
其一,以流量为中心变用户为中心。PC时代流量为王,平台经营者要通过广告、竞价排名等方式去吸引流量,随后再将流量分发给合作商家。但移动互联网却是以用户为核心,平台需要的是具有忠实消费能力的用户,通过活动以及数据等方式激活用户行为。这也是对传统团购平台最大的冲击,毕竟是思维意识根本的颠覆。
其二,从用户习惯而言移动端商家的呈现方式完全不同。过去依靠首页推荐导入流量的方式,要转变为push信息或者用户主动查看的方式,移动时代大而全的首页或许也要走下历史舞台了。因此,如何让用户关注商家成为用户且适合习惯就成为团购平台工作的重心。
因此,生活服务电商的移动化就成为各大平台必须面对的问题。
窝窝团做法是推出“网店通”,该产品可为商家提供自有网上店铺,包括独立的商家移动店铺客户端和品牌专卖店,一站式打通第三方平台,帮助商家直接连接用户,为商家实现网上直销、会员运营、动态促销、品牌展示等功能。也就是窝窝团为合作商家打造独立App,商家可独立管理App上的用户,这有来自窝窝团的,还有许多来自第三方平台及团购网站的。核心只有一个:为商家留住顾客,并且实现从线下到线上的反向O2O。
通过该系统和模式,大小商家基本可获得简单操作版本的CRM管理系统。而接下来包括团购活动、商家各种促销互动活动继续为商家导入新用户,而系统会想法设法将初始客户变为忠实客户,提高回头率。这种方式或许将一改团购行业过去用户如大水过后留存量低的问题也在此解决了。
窝窝团意欲何为?
有朋友问我,窝窝团如此大动作为商家推出一站式的管理平台,究竟为了什么?仅仅是用户的留存?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意图:
1、获取高质量用户储备;用户通过各大平台及窝窝去商家店铺消费,通过“网店通”成为店铺用户及粉丝,关注状态。用户在系统中,窝窝团随后做各种商业模式都有可能。
2、获取用户兴趣以及消费大数据;大数据在移动互联网之下,数据的分析工作一方面继续以兴趣爱好来进行,另一方面我认为要以用户的消费习惯为采样标准进行分析,如此符合自身产品定位以及购买力的用户才是商家真正需要的用户。而通过该系统,窝窝团方面几乎也可获得用户足够的消费信息,方便在精准推送方面激活用户的购买欲望。
3、继续稳定线下渠道关系;生活服务电商完全都是本地化运营,所以比拼最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线下扫街团队的比拼,该系统在稳定商家与平台间关系的功能不言自明。可大大减轻窝窝团线下团队压力。
团购网站经过几轮洗牌能存活下来的几乎都是行业龙凤,而且都在向更加广阔的生活服务电商方向扩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启了新一轮的比拼,尤其是几大互联网巨头们也积极加入了这场角逐,竞争级别升级,谁能在这一轮中胜出,还要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