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福建,八闽儿女铭记总书记的嘱托

29.12.2014  13:17
   中国绿色时报12月29日报道(记者  吴兆喆  林萍  傅凯峰)  “风还大吗?”2014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一下车就关切地询问。在闽工作时,他曾20次到平潭调研,有很深的“平潭情结”。
  “防护林、环岛路怎么样?”总书记接着问道。当他听说平潭生态保护面积有相当规模时,语重心长地说:“这个太重要了!”
  常年居住福建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全省沿海各地的风都小了,生态愈发美了,人与自然更和谐了。在总书记的深切关怀下,在历届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3700万八闽儿女追求生态幸福、缔造绿色家园的脚步从未停歇。
   高瞻远瞩,生态文明建设先行
  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传出喜讯:福建森林覆盖率达65.95%,继续居全国首位。
  保持领先,是福建省委、省政府持之以恒推进生态省建设的有力回报,也是生态福建在历史回望中写下的使命宣言。
  历史,往往在回望中更加清晰;回望,更容易让人有信心承续发展的激情。
  2000年,福建经济奔跑的步伐因人均耕地全国最少、自然灾害交替频发、传统工业污染严重受阻时,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创新性地提出了“生态省”战略构想,要求准确定位城市、经济、民生与生态的关系,强化生态对城市功能品质升级、经济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质量改善的突出作用。
  思想如一束光,冲破世纪之初湮塞发展的雾霭。
  2002年,伴随着《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完成,福建成为全国首批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2006年,福建省政府下发《关于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开启了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的步伐;2010年,为让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福建以实施“四绿”工程为主导,持续深化生态省建设核心理念。
  两个“五年”的沉淀与喷涌,福建以“全省23个城市空气质量均达到或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省12条主要水系中,Ⅰ类-Ⅲ类水质所占比例为95.6%”“全省森林覆盖率居全国首位”“森林生态价值(不含沿海防护林)超过7000亿元”“大气、水、生态环境全优”的骄人成绩迈入“十二五”的门槛。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
  特别是在“十二五”开局的2011年,福建通过开展“大造林”活动,创下了造林规模的历史之最——完成造林面积701万亩,相当于过去3年的总和。此后两年,福建继续迎难而上,又完成造林面积600多万亩,使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5.95%,林木蓄积量达6.08亿立方米,提前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森林资源“双增”目标。尤其是以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为主的“四绿工程”建设,截至今年11月底,共完成造林508.5万亩;今年1月-11月,全省完成造林绿化150.9万亩。
  福建省委书记尤权指出,生态是重要的竞争力,也是福建一个重要的后发优势,在推进生态省建设进程中,要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建设各方面,努力打造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美丽福建。
  福建省省长苏树林表示,福建不满足于森林覆盖率全国第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要在全国走前列、做示范,人与自然更和谐,人居环境更宜居,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大省。
  2013年,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让福建再次甩开臂膀,满怀信心举旗走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大道上。
  2014年,佳音再传: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福建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福建,再一次站在了更高的起点。
   凝聚共识,协力推动绿色发展
  如果将“不看GDP看生态”视为政绩考核的新导向,福建已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70余个县市明确取消GDP考核的席位中,福建占34席。
  不难看出,当福建的生态省建设由地方决策上升为国家战略时,生态优先已经成为全省各地的发展共识。
  尤权要求突出体制机制建设,用好中央支持福建生态建设先行先试的相关政策;苏树林表示,政府就是要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要“肯出血”“肯割肉”。
  “出血”就是花钱,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在有限的财力中切一块“蛋糕”。
  福建在“十二五”期间将对22个县(市)、约6000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区实施综合治理,省级财政专项经费从过去每年3060万元增加到3.3亿元,加上捆绑林业、国土、环保等资金,每年财政投入超过15亿元。
  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同步完善。福建自2001年启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以来,各级财政投资逐年加大,补偿渠道逐步拓宽。特别是2007年福建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后,每年由各相关设区市筹集补偿基金8590万元,2010年这项资金提高至每年1.29亿元,统筹用于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补偿。
  “割肉”就是舍弃,以强制性的政策为依据,坚决不要带污染的GDP。
  福建在“十二五”期间出台了《福建省主体功能区划》和《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占全省2/5的县(市)和197个区域列入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接近全省陆域面积1/3的区域规划为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并关停了一些产能落后的企业。
  与此同时,福建创新森林资源管理机制,在全国率先对市县开展森林资源“双增”目标年度考核,并建立了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的奖惩机制和过错问责机制,把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和林地面积减少率等林业相关指标作为山区县市政府年度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并对纳入森林防火重点县管理的实行“一票否决”。
  任期有限,责任无限。不久前召开的福建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上,福建展示了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建设内容: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试点,探索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开展森林、山岭、水流、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确权登记,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
  “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言犹在耳。
   提质增效,水绿山青造福家园
  冬雨初下,记者驱车平潭综合实验区环岛路,但见宽阔的林荫道色彩缤纷,高大的南洋杉、绽放的黄花槐、蔓延的鹅掌柴,错落有致、浮翠流丹。
  行至紧邻海岸线的芦洋乡马腿村时,实验区森林与园林管理局副局长林銮勇带记者登上了山顶,朦胧的视线里,郁郁葱葱的木麻黄如一道新的海岸线,在肆虐的海风中坚强地守护着海岛。
  平潭地处海岛,土地资源有限,风沙灾害严重,为了不再发生“一夜沙埋十八村”的历史,近年来,实验区通过吹沙造林,不断向风口海岸线推进,为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了生态屏障。
  “这是1.25万亩,其中7000亩是今年春天种植的。”林銮勇指着脚下与大海对峙的木麻黄说,“明年,我们计划再种5000亩,并通过提质增效,让平潭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森林花园岛’。”
  绿色是生态福建的主色调,林业是生态福建的主战场。美丽福建,景色处处赛平潭,鸟鸣屋后青山、鱼戏庭前绿水;生态建设频发力,构筑绿色屏障、缔造幸福家园。
  福建省林业厅提出,当前和今后造林绿化要实现“三个转变”:单一树种向多树种转变,以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混交林;炼山造林向不炼山造林转变,以维护地力和保持生物多样性;山上造林向山上山下统筹转变,提升人居环境的森林景观。
  同时,省林业厅要求,各地造林绿化确保做到“三个必造”,即上年林木采伐迹地必须及时造林;上年森林火烧迹地、林业有害生物采伐迹地和盗砍滥伐迹地必须及时造林;占用征收林地特别是重点项目占用征收林地使用备用定额需占补平衡,必须以等面积的荒山或非规划林地造林补充,并落实异地恢复森林植被制度。
  记者在邵武市了解到,为严格落实省林业厅造林绿化“三个转变”和“三个必造”,市里专门成立了造林绿化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了林业局领导挂点督导制度,实行造林进度3天一报,确保了绿化的质与量同步提升。
  在邵武市环城一重山造林地,银杏、竹柏、木荷、山樱花、福建野鸦椿等乡土珍贵树种与杉木、马尾松交织,形成了色彩艳丽的森林景观。邵武市林业局局长黄志彪说,“今年重点调整优化了树种结构,提升了森林经营质量,并结合重度松墨天牛危害防治项目的实施,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一重山林相改造面积1822亩,成活率超过了95%”。
  当厦门率先成为福建第一个国家森林城市,当福州的75条内河碧波荡漾,当漳州的130多个村庄绿意盎然,当长汀将“火焰山”变为“花果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普惠的民生福祉”倍感温馨。
  林銮勇回忆,习近平总书记离开平潭时,叮嘱实验区负责人说,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平潭的“真宝贝”,不能毁了“真宝贝”,引来一些损害环境的“假宝贝”。
  而今,福建人已将绿化家园、美化环境看成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意识,以一往无前的拼劲、永不放弃的韧劲,书写着全新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