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打造绿色发展的“黄山样板”
近年来,黄山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烈意识,秉持“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真抓实干,全市主要生态环境指标保持全国一流水平。2014-2016年,大气环境质量位居全省首位,PM10年均浓度连续三年保持下降;淘汰黄标车、老旧车完成率位居全省第一;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并改善,全市地表水达标率、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新安江、太平湖、阊江出境断面水质均稳定达到Ⅱ类地表水标准,境内无劣Ⅴ类地表水。截至今年9月底,黄山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高达98.2%,黄山市境内新安江流域及长江流域地表水水质优,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10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一是健全生态环保机制体制。成立市委书记、市长担任主任的市环境保护委员会,以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实施绿色发展行动专项小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联席会议、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环保督察专项整治工作小组等。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扎实推进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先行区实施方案》《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目标任务》《黄山市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对《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试行)》《安徽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中的职责进行细化分解。把生态环保重点工作任务列入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和市政府工作报告,与区县签订环保目标责任书,对各区县开展环保督查。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呈现多方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良好态势。
二是统筹推进污染综合防治。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G20峰会环境质量保障工作受到省政府表彰。2014-2016年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33390辆、完成率位居全省第一;深入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2016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1.5%,机械直接还田综合利用率超过50%。2017年以来全市建成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生产点9个,配套生物质户用气化炉700台,午季油菜为主的秸秆还田23.33万亩,完成秸杆综合利用投资1086.38万元,涌现出一批秸杆综合利用“五化”龙头企业。全面实施水污染防治。组织编制《阊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并通过环保部专家论证。制定出台《畜禽养殖禁限养区划定实施意见》。强化水产养殖管控,基本完成太平湖、新安江、丰乐湖等水源保护地网箱清退工作。加强全域环境整治,率先在全省启动农村污水处理PPP项目,统一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并将原有设施纳入统一运营维护,着力打造农村污水治理的黄山样板。目前,纳入国家和省考核的7个地表水断面均达到或优于规定要求。太平湖良好湖泊试点绩效评估位居全国前列,获得专项奖励。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着手实施“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和东关垃圾填埋场土壤污染治理项目”,“全市医废、固废、危废统一收集处置项目”和“全市重点茶区茶园土壤改良项目”等一批重点治理项目。制定《黄山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突出土壤监测、分类管理和项目支撑。目前,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园区“三个集中”。歙县、徽州区两个园区均建设了集中供热、集中脱盐、集中治污设施,大幅降低了能耗、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三是全面加强环境监管执法。2014年以来,共出动执法力量25938人次,检查企业6536家次,重点打击偷排偷放、非法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非法处置危险废物、故意不正常使用防止污染设施超标排放、伪造或篡改环境监测数据等恶意违法行为。深入推进“两法”衔接工作,全市共实施行政处罚71件,实施查封扣押60件,涉嫌移送公安机关行政拘留案件2件。同时,认真抓好环境信访投诉案件查处工作,共受理各类环境投诉2736件(次),办结率98%以上。
四是严抓环保督察整改。4月27日—5月28日,中央第四环保督察组进驻安徽省督察期间,共交办黄山市信访件86件,占全省总量的2.3%。我市以此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强化问题导向,狠抓整改落实,努力把黄山生态环保工作提到到一个新水平。目前,70件已彻底完成整改,16件正按整改方案抓紧整改。特别是在此过程中,强化追责问责,进一步形成了保护环境、严抓环保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五是着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及乡村绿化美化工程,一大批脏乱差的旧村庄变成了美丽宜居的新农村。截至目前,全市共创成省级以上生态乡镇63个,国家级26个;省级以上生态村123个,国家级4个。
六是探索并实施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深入推进村级保洁、河面打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整治、重点河道综合治理等“10个全覆盖”,着力抓好月潭水库建设、生态保护脱贫工程、生态农业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转型升级等“10个强力推进”。尤其是近年来创新设立垃圾兑换超市,积极筹办中国水论坛,设立20亿元新安江绿色发展基金,培育“草鱼”变“金鱼”山泉流水养鱼等特色产业,形成一批重要制度成果、生态成果和产业成果,初步走出一条上游主动强化保护、下游支持上游发展的互利共赢之路。首轮三年试点,新安江流域总体水质为优,跨省界街口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试点工作入选2015年中国改革十大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