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业成为岳西扶贫开发新模式

10.12.2014  19:36

  岳西县位于大别山腹地、皖西南边陲,是安徽省惟一一个集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纯山区、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区“五区”于一体的县份。截至2010年底,全县贫困人口仍有4.9万。当前,如果根据全省1500元的新贫困监测调查线,全县贫困人口将超过9万人。如何打破守着青山绿水却长期受穷的困境?近年来,岳西县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战略和“做强工业”举措,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态工业跨越发展新道路。


工人正在给工艺被做最后一道工序

   工艺被走进美国超市

  在位于岳西县的天馨工艺制品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机器飞速运转,一条条工艺被雏形显现,工人们正忙着用绣刀对产品进行细部的修剪完善。在成品仓库,一批批包装好的工艺被,等待装车出货。

  “这几十箱工艺被,明天就要运送到上海,然后运送到美国,进入沃尔玛、JCP、SEARS、K-MART等世界五百强企业的货架,一条工艺被我们给国外代理商的售价,大约是每条40美元。”天馨集团董事长储理政介绍,中国传统的手工纺绣工艺很受国外市场欢迎,正源源不断地创造着外汇。


工艺被的大部分工序是在普通农户家里完成的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精美的工艺被,有一大半工序是在岳西山区的一些普通农户家里完成。

  “家纺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深山里最不缺少的就是劳动力资源,于是我们企业就创造出“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储理政解释说,这种生产模式就是在全县各乡镇成立外协分厂,确定一名专人负责生产进度,企业通过统一原料进购,然后配送外协厂来控制产品材料质量,通过QC人员巡检和技术指导、跟踪服务来控制产品的生产质量,再在最后的质量把关上由总检生产线和商检生产线控制包装质量,从而保证产品总体质量。

  岳西县莲云乡腾云村村民陈敏就是在天馨集团的一家分厂里做工,她告诉记者,以前,要出远门去打工,大概每月能挣到2000多元。现在,在家里做手工,既可以照顾孩子和家务,每月还能拿到大概3000元的收入,比外出打工的收入还要高。


机器完成的只是工艺被的雏形

  手工绗缝技艺本来就是山区广大农村家庭妇女所擅长的,加上政府、企业因势利导,很快使得岳西手工绗缝被生产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使广大农村妇女找到了一条“不离土、不离家、亦工又亦农”的脱贫致富路子。依托这种“工厂在农村,工人是农民,市场在国际”的独特模式,岳西县大力发展手工家纺产业,带动全县2.3万农民在家就业,年人均增收1.5万元。

   产业带动让农民增收

  让农户参与生产分工,实现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比翼齐飞,手工家纺业是手段之一。


“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岳西2万多养蚕农户增收致富

  茧丝绸纺织产业是岳西县的传统产业,蚕农种桑养蚕历史悠久。安徽联丰制丝有限公司推行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蚕桑产业,带动岳西县2万多养蚕农户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富民强县的特色发展之路。

  2014年上半年,该企业收购使用本地农户自产蚕茧300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2亿元,销售收入1.15亿元,入库税金172.7万元,同比增长11%。

  以茧丝绸加工、蚕桑种植为核心的产业链条,正在岳西逐步延伸。就连栽桑养蚕的副产品——桑枝,也得到了很好利用。该县五河镇五河村农民崔用常、王飞利用废旧桑枝成功栽培出桑枝有机木耳。

  眼下,正是冬木耳采摘晾晒的季节。位于皖水之源的五河镇用常桑枝木耳栽培合作社种植基地采收场面一片繁忙。利用桑枝方面,王飞介绍,今年他的基地消耗桑枝超过20万公斤。“农民打捆堆好,我上门采收,15元/担(50公斤)。”为多产鲜嫩桑叶,农民每年都要对桑树进行剪枝,以往这些桑枝都是废料,而现在,农民将桑枝废料收集后出售,一亩桑园再增收400元。

  (合肥在线记者 王浩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