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 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安徽各地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优先选项,不断探索绿色发展实践,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潺潺的溪水,悠闲的鱼儿,美丽的村庄,还有慕名而来的游客。这里是黄山市休宁县汪村镇田里村岭脚村民组。
上海游客陈锦坤介绍: “来到这里感觉环境很好,这边水也很清,这里鱼也很好吃。”
小河堵塞、垃圾堆积,在新安江源头,曾经这里也有脏乱差的一面。自2016年5月以来,岭脚村定期投放鱼苗、清理河道垃圾和水草,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美了,游客多了,村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黄山市休宁县汪村镇田里村岭脚村民组村民俞树康表示: “环境从这一两年来就搞得很好了,像我几个塘二十几万吧,二十五六万。”
黄山市休宁县汪村镇田里村村委会主任张铁山: “环境整治水变清了,特别是山泉流水养鱼这块,我们村一共有100多个鱼池,每个鱼池收入近8千元。”
从名不经传到吸引游客慕名前来,从大环境来看,岭脚村民组的变化主要得益于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作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新安江上下游区域持续合作,6年来,黄山市持续推进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完成投资116亿元。在全省率先启动农药集中配送,有效解决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完成禁养区124家畜禽养殖场的关闭搬迁,建成生态公益林535万亩,整体搬迁工业企业90多家。
黄山市新安江流域生态建设保护局副局长陈东风表示: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我们将)实施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规划,努力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
打造生态文明样板、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安徽省正在下一盘“大棋”。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作为治本之策。新的一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生态领域的建设亮点频现。宿州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新增和提升绿化面积550万平方米,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淮北市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强化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管理,支持新能源汽车、绿色建材推广应用,降低能源消耗强度。
安庆市积极落实省工业领域节能环保“五个一百”专项行动,推进华泰林浆纸、永恒动力等30个绿色化改造项目,促进生产过程清洁化、能源利用低碳化、制造工艺绿色化。亳州市计划建设粮食绿色增产创建示范点60个,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基地200万亩,新增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面积2万亩。创建绿色循环标准化养殖示范场60个。
亳州市农委副主任卢伯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我们)将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主体,在政策、技术、人才上给予支持。”
淮北市民刘畅介绍: “新能源是一种趋势,节能环保是一种潮流。我们作为市民也要参与到绿色发展实践当中,让我们的天更蓝、水更清。”
为生态文明安徽样板增光添彩,安徽各地积极行动,推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升广大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