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更比发财难?(评论员随笔)

03.06.2015  06:31

    追求财富增长是个人和社会的目标,它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关中平原的农民们也许不知道这是哪个大经济学家的经典名言,但他们对财富的向往,心同此理。

  最近闯入媒体视野的,是陕西兴平市马嵬镇南留村的村民。这个800多户人家的村子里,有上百人从2007年开始涉足证券理财,“麻将桌都没人去了”。面对外界好奇的目光和各种解读,这些“种庄稼照样不耽误”的农民甚是淡定。

  “跟城里人一样”,这是无数农民曾经和今天的梦想。如果说以前更多的是跟城里人比收入、比福利、比消费,如今拜信息技术所赐,守着电脑也可以网上理财、搞电子商务,他们有了跟城里人一样的生财之道。

  其实,即便是城里人,“生财之道”也谈不上多顺畅。“发财难,理财更难”,对于很多普通百姓来说,城里乡下,并无二致。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直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写进这段话,“财产性收入”这个名词才开始名正言顺地走进中国人的话语体系。往前数二三十年,它还属于坐地收钱的“食利”行为,是要被逐渐取缔消灭的对象。短短几十年间,民间财富成倍增长,如何让钱生钱,竟然成了一个问题。

  从政治经济学上论证“财产性收入”的正当性和必要性,那是专家们的事。经济上有结余了,钱不能总藏在床垫子下“抱窝”,财富只有流通起来才会增值,投资理财是逐渐富起来之后的中国人必然要做的选择。

  从银行储蓄,到购买国债,再到购买股票、基金、期货,直到投资办企业……一步一步,百姓们的市场意识、投资意识、风险意识与日俱增,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坚实基础,也是一个现代市场经济国家迈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投资不是只有收益,也会有风险。而风险,必须亲历了才有真切感受。

  稍微上了点年纪的人直到今天都会记得潘虹主演的《股疯》,那部电影将上世纪90年代初“财窦初开”的市民们“炒股炒成股东”的情形勾画得淋漓尽致。更加意味深长的是,生活中的潘虹据说也在生意中触礁搁浅,一度情绪低迷。至于那些参与民间集资、一心享受年收益率50%以上的小本投资者,更是充分体验到了血本无归的惨痛滋味。

  关于投资风险,有这样一个故事:屋子里有一笔巨款,巨款边放着一颗定时炸弹。三个人进屋将巨款取出来之后,听说有炸弹,一个人吓得直伸舌头,“早知道有炸弹,我是打死也不会进去了”;另一个人说,“这么多钱,我看风险再大也值得冒”;只有第三个人胸有成竹,“我早知道有炸弹,但我知道它什么时候爆炸”。

  “炒股跟种庄稼一样,不能太着急”。当南留村的村民们也开始懂得这样的道理,懂得“经济方面的新闻和股市新闻、国家政策每天都得看,想挣钱了就得关心”,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人们“财商”的增长。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财商提升的背后,往往要交出或多或少的学费。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试水资本市场,随着投资理财的意识日渐增强,我们打理财富的能力早晚会跟“小康水平”相匹配。

责编:孙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