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区邻里间如何守望相助
好邻居遇到难处施援手
4月23日中午,家住庐江县塔山社区大厦新村9号楼的朱老爹正炒菜,煤气灶具突然熄火。一番捣鼓之后,灶具还是不能正常使用,朱老爹拨通邻居方德莲的手机求助。正在吃午饭的方德莲二话没说,放下筷子就来到朱老爹家,凭借以前在煤气站工作时掌握的技术很快修好了灶具。看着朱老爹炒完一盘菜,灶具没啥异常,方德莲谢绝了老人的热情留饭,擦擦手回家了。
谈到方德莲,大厦新村居民都竖起大拇指称赞。 “邻居好,无价宝。 ”居民王市银感慨地说。年逾花甲的王市银,子女都住在外面,平日和盲人老伴一同生活,经常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全靠方德莲等邻居帮忙,“多亏有这些好邻居,我们老两口才让子女放心。 ”
方德莲乐于助人,东家有事、西家遇急,他知道了都会主动提供帮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邻里之间,相互帮助是应该的,如果我遇到困难,相信邻居也会帮忙的。 ”方德莲告诉记者,从小就听父母长辈们说“远亲不如近邻”,并常常看到邻居之间互帮互助的情形,耳濡目染之下,自己看到邻居有困难,就自然而然地伸出手。
“小时候,那些发生在邻里间的温暖画面,我一生难忘。 ”家住合肥一高档小区的许爱云回忆说,那时候,各家的大门平时都敞开着,大人们相互串门,孩子们从这家玩到那家,谁家有好吃的,也都给邻居送一些尝尝。父母上班忙,放学后,她常常就在邻居家做作业、吃饭、睡觉,有时候,邻居还辅导她功课。 20年过去,许爱云每次回家,都会去几个邻居家坐坐,送些自己准备的小礼品。
许爱云表示,让人温暖的邻里关系并非都要建立在救火救命等生死攸关的大事上,更多的是那些不起眼的生活小事:拾起邻居吹落的衣物、提醒邻居忘了拔的钥匙、帮邻居照看一下独自在家的孩子……
陌生化对门相住不相识
俗语有云“千金买户,八百买邻”,从中可见过去人们对邻居、邻里关系的重视。然而,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城市住宅小区的高度商业化运作,人们更注重自己生活空间的私密性,往往忽视了对左邻右舍应有的关注。邻里之间交往减少,关系冷漠,有的门对门住了许多年,却相逢不相识。
“邻居之间见面了,怎么都不招呼一声? ”从阜阳农村来省城居住不久的王奶奶有些纳闷。王奶奶住在儿子家,帮忙照看两岁多的孙子。她发现儿子、儿媳与门挨门的邻居夫妻几乎不说话,有时在楼道里碰到了也只是点头而过。和邻居热乎惯了的王奶奶一次在电梯里碰到了邻居夫妻,试着和他们搭话聊天,但对方只是礼貌地回应了两句话,很快就各自掏出手机玩了起来,弄得王奶奶讪讪的,不好再开口了。
王奶奶每天都带着孙子在小区里玩耍,孩子与孩子之间结成玩伴,家长们之间也渐渐熟络起来。王奶奶是个热情的人,有时候看到邻居家的孩子摔倒了,她就会主动跑过去给抱起来,还常常将孙子的零食分给邻居家的孩子,虽然常常遭到“礼貌的拒绝”也不以为然。但不久后她突然发现,许多带着孩子的家长见到自己都有意避开。 “虽然是邻居,但彼此并不熟悉,你以后不要随便在小区里找人搭话,送人家东西。 ”儿子如是对王奶奶说。
“邻居陌生化”在现代城市社区成为普遍现象。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曾经作过的相关调查显示:80.9%的人感觉与10年前相比,当下邻里关系越来越冷漠;40.6%的人不熟悉邻居,其中12.7%的人根本不认识邻居。
省社科院一位关注城市社区人群关系的社会学学者指出,现代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淡漠,主要是因为商住楼空间封闭、社会人口流动性增强、生活节奏加快、商品价值观对人情关系的冲击等。“邻居陌生化”会导致人们的无助感增强和人际关系退化,影响社会和谐。
续传统社区搭桥促交往
社会学研究表明,邻里相处和交往是一种无形中的交换行为,其中包括物质交换和情感交换。运作良好的邻里关系即和谐邻里关系不仅对个人身心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还影响社会整合、信任建立及社会和谐发展。在采访中,许多社区居民都向记者表示渴望提高邻里交往程度,传承传统邻里关系。
在马鞍山市雨山区安民街道鹊桥社区,两年一度的“邻里节”成为社区居民增进交往、情感的“催化剂”。据鹊桥社区党总支书记徐虹介绍,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邻里节”将许多“陌生的邻居”变成了互帮互助的好朋友。
社区晚会、社区美食节、社区广场舞……越来越多的社区活动将宅在家里的居民“拉”到了社区交际场。专家指出,现代社区要存续优良邻里关系传统,首先要发挥社区指导作用,只有充分发挥社区的指导作用,才能够有组织、有秩序、有目的、长期性地安排住区的邻里活动,并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除了社区活动外,网络是现代社区交流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合肥市华润幸福里小区有个业主QQ群,许多业主通过群聊交流,相互帮助。一次,某业主的孩子生病,必须到上海的医院治疗,但又联系不上上海那边医院的医生。情急之下,就在QQ群里发了个求助信息,没想到有热心的邻居立马回消息,并辗转帮助其联系到该医院的专家……
“我总是教育女儿,见到邻居要主动问候,要尊重邻居的生活习惯,要力所能及地帮助邻居。 ”许爱云说,和睦、互助等邻里传统不能丢,但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变化,以往的邻里交往方式不可能再复制,现代邻里关系应该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开创更多符合社会潮流的新形式。
·延伸阅读·
一家好邻居顶上十门亲
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修建白龟山水库时,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河滨街道杜庄村对村民住宅重新规划,李献军和马宝成两家成了邻居。岁月如梭,一个甲子在风风雨雨中悄然而逝,两家相邻而居已历时三代,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代代相传的朴实家风与愈久愈浓的邻里情……
白龟山水库修建后,随之而来的修房盖屋、挖渠开荒、支援水库建设等繁重劳动几乎牵制了全村的劳动力。那时,马宝成和李献军年纪都很小,两家一商量,就由马母和李母轮流在家带孩子忙家务。马宝成和李献军长大后均常年在外打工,他们的妻子既要照顾婆婆,还要承担农活和家务。平时,两家人农活结对来做,老人结对伺候,一家有事,另一家就倾力相助……“丈夫、孩子都不在家,两家人若不是这样帮衬着,日子哪会过得这般红火,这几十年,可是谁家也离不开谁家呀! ”马宝成的妻子闻华亭说。
两家人相扶相依的濡沫之情代代相传。两个家庭的第三代李红磊、马晓炳也像祖辈、父辈一样保持着密切联系。逢年过节,他俩都相约回家,要是一个人特别忙,另一个就要代为看望对方的家人。 “俺爹在世时常说‘一家好邻居顶上十门亲’,啥时候都要记住了,邻居和咱是一家人。”李献军说,“俺爹去世后,俺就一直用这番话教育家人。 ”
“老人的话就是俺的家风。这么多年来,俺家一直就是照着老辈人的话在做事。虽然人都会变老,但俺一定要把这些好家风当做财富去传给后代,让这邻里间的亲情永远地传承下去,让后辈人学会在困难时能与人患难与共,幸福时能与人分享。”李献军的妻子李书梅说。 (闻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