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环境信息十三五专项规划稿的公示
按照省环保厅工作安排,省环境信息中心现就安徽省环境信息十三五专项规划公示稿予以公示。如有意见和建议,请于2017年3月8日前,以电话或书面方式反馈我中心。
联系电话:0551-62376160
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政务文化新区怀宁路1766号
邮编:230071
附:
安徽省环境信息能力建设“十三五”专项规划
(征求意见稿)
(2015—2020年)
第一章 形势与问题
一、“十二五”主要成效
“十二五”以来,随着国家环境信息和统计能力项目、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排污收费全程信息化、全省环保电子公文系统、政府政务公开和权力清单项目建设等一系列重点项目的成功完成,安徽省环境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和应用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全省环境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好发展。
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全省16个市环保局有15个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环境信息机构,环境信息化人才队伍由兼职逐步向专职转变,专业素质不断提升。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依托国家环境信息和统计能力项目,各级环保部门不断加强环境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成覆盖所有区县的四级环保业务专网。
环保业务信息化应用逐步推进。省环保厅自主建设了环保项目库和专家库、全省环保总量减排指标系统和管理系统、专业机房巡检平台等应用系统。各市环保局结合实际,自主建设了机动车排气监督管理、环境行政处罚管理、环境质量监测管理、污染减排管理、空气自动监测数据处理等应用系统。环境信息化应用领域不断扩展,为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和行政效率提供了有效支撑。
环保政府网站建设成效显著。省环保厅政府网站自1998年建成开通以来,多次被环保部评为年度“省级环保厅(局)优秀政府网站”,被省政府评为年度“全省优秀政府网站”。自2001年起,省环保厅每年对市级环保局政府网站进行绩效评估,极大促进了地方环保网站建设。环保政府网站已成为环保政务公开和公共服务的首要平台,成为全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初步建立。安徽省环保厅先后制定十多项环境信息化管理制度,内容覆盖环保政府网站管理、环境信息网络及应用系统运维管理、环境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等各个方面,环境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逐步完善。
二、存在的问题
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环境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建设的体制不健全,缺乏职能明确、推进有力、集中共享、持续投入、高效服务的管理机制,导致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信息资源不共享,应用系统不互通,环保业务不协同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基础支撑能力不适应。缺乏稳定的环境信息化能力建设专项资金保障机制。全省环保业务专网标准低,各级环保部门环境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方面与全国地方环境信息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存在较大差距。基础能力困局拖累环境信息化向应用服务发展。
信息资源共享不充分。环保业务数据未得到完整收集,未能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自动采集,环境数据的获取程度和能力低。业务数据分散在不同的业务部门,信息“孤岛”、“烟囱”现象存在,信息资源集中整合、共享服务、综合利用和开发水平低,严重制约环境管理效能提升。
业务管理信息化程度低。环保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尚未建立,或未充分应用,未能实现环保业务从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到工作流程的全面信息化、网络化管理。传统手工模式的环保业务管理,影响环境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水平。
专业人才队伍严重缺乏。全省各级环保部门信息机构尤其是县级环境信息机构建设滞后,人才队伍严重缺乏,难以适应“十三五”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和服务保障的要求。
三、发展形势
信息化成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把信息化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作为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不断作出战略部署。国家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推动重要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设和完善网络行政审批、信息公开、网上信访、电子监察和审计体系。要求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环境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成为探索环保新道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科学发展的基础支撑。信息化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信息化支撑环保公共服务要求高。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环保电子政务作为环境信息化的重要领域之一,承担着环保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环境保护工作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就成为了环保公共服务的必然选择。环保电子政务具有方便快捷、量大面广、公开透明、交流互动、分析比较等独特优势,是加强环保公共服务和满足群众环境权益的有效平台。目前,人民群众环境权益意识增强,提升环保公共服务的呼声很高,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为推行电子政务、加强公共服务创造条件,提高环保服务网络化、办事便捷化程度,满足群众环境权益,建立更加高效、规范、廉洁的服务型环保机关成为现实的必然要求。
信息化助力环保创新发展需求强烈。“十三五”时期,是安徽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加快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生态安徽、实现绿色繁荣为目标,把建设“两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全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科学决策和管理创新。环境管理种类繁多,环境信息数量巨大,仍凭原有的人工模式,势必捉襟见肘、难以为继。只有通过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才能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提高环境管理决策的水平和能力,实现环境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现代化和信息化。目前,全省各级环保部门推进环境信息化的呼声很高,需求强烈,已有的环境信息化应用系统得到重视,成效明显。环境信息化已成为环保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覆盖环保各领域的一项综合性工作,为环境管理决策、环保创新发展和探索环保新道路提供重要支撑。
第二章 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安徽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紧密围绕全省环境保护中心工作,着力推进“信息强环保”战略。以信息网络设施和基础能力建设为基础,以环保电子政务和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以环境管理创新和环保公共服务为抓手,以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应用支撑效能为核心,加速促进信息化与环保政务、业务相融合。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全面整合、广泛共享和充分利用环境信息资源,提升环保监督管理信息化水平,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构建先进的“数字环保”、“智慧环保”,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结合实际,讲求实效,科学制定环境信息化发展规划,强化资源整合,促进信息化与环保政务、业务融合,实现全省环境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充分调动环保系统各部门、各层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重复建设。
需求引导,加强创新。服务环境管理和环保公共服务,发挥环境管理创新和提升环保公共服务在信息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导向性作用,加强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制度创新、执法监管模式创新和管理手段创新的需求引导,积极探索环境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机制。
深化应用、务求实效。推进信息技术在环境领导决策、管理共享和公共服务中广泛、深入应用,开发建设管用、能用、实用的环境信息化应用系统,不断提升环保系统效能建设水平,实现环境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
统一标准,协调发展。严格遵循国家环境信息化和省电子政务标准规范,确保全省环境信息化开发建设、信息传输和数据应用标准统一。加快环保核心业务信息化步伐,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鼓励探索符合本地、本业务实际的信息化之路,促进环境信息化协调发展。
强化管理,确保安全。加强环境信息化和环保电子政务法规和制度建设,严格技术标准和规范,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化管理体系和安全运维体系,确保环境信息化系统安全可靠。
三、主要目标
建立适应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事业发展要求的环境信息化管理体制,合理顺畅的工作机制,环境信息网络覆盖全省,环境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环境信息化与环保业务充分融合,环境信息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广泛共享和深度利用,环境信息服务覆盖环境管理全业务、全流程,实现环保业务管理信息化、管理信息资源化、信息服务智能化,向“数字环保”“智慧环保”迈进。
——环境信息网络覆盖全省,基础支撑能力显著提高。建成覆盖全省各级环保部门及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的环保信息专网,形成全省环保系统“一套网”;开通省、市、县三级互连的环保视频会议系统;全面完成省、市环境信息基础能力标准化建设。全面支撑全省环保公共服务、执法监督、应急指挥等应用,实现全省环保系统网络互联和信息互通。
——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基本建立,资源利用效益大幅跃升。完成环境信息资源规划,基本建立科学、完善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形成职责明确、科学、完善的环境信息资源获取、共享、开发利用、服务发布体制机制,建立省、市两级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元数据科学规范、主题数据充实全面,形成全省环境信息资源共享“一中心”。完整收集全省大比例尺、高分辨率基础地图数据,建立环境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形成全省环境地理信息服务“一张图”。环境数据深度开发,实现环境信息资源化,信息分析智能化,环保决策科学化。
——环保核心业务全面信息化,环境管理效能明显提升。实现环境监测、环境监察、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辐射安全等核心业务的全面信息化,信息技术与环保业务充分融合。建立环境数据传输交换平台、环保应用软件开发集成平台,各分项应用系统互融互通、协同共享,形成全省环保应用系统“一平台”。全面服务环保业务管理,优化环保业务管理流程,促进环境管理创新,提高环境管理效能。
——环保电子政务深入推广,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升级。全省环保系统全面实现办公自动化,建立环保综合信息平台,全面实现全省环保政务信息网上共享、环保公文网上传输、行政指令网上发布,环保政务管理全面信息化。省、市、县环保政府网站开通率100%,环保政务信息全面公开、更新及时、自助查询。环保行政许可、环境咨询与投诉全部网上受理、在线办理,全程公开;意见征集、公示公告全部网上发布,办事服务、政民互动方便快捷、实时有效。促进环保部门职能转变,全面实现环保政府权力清单和权力阳光,切实满足社会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顺应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环保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着力创新政府服务模式,夯实网络发展基础,营造安全网络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完善污染物监测及信息发布系统,形成覆盖主要生态要素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动态监测网络,实现生态环境数据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
——环境信息标准规范体系更加完善,管理能力极大增强。全省环境信息标准规范覆盖环境信息化建设全业务,环境基础能力建设、应用系统建设、信息资源共享、电子政务服务、信息系统运维、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标准规范科学、完备,环境信息化管理能力显著提升。程序设计、数据交换执行统一的标准规范,具备全面共享、高度集成的技术条件。
——环境信息化体制机制基本完善,信息机构建设全面达标。省、市两级环境信息机构建设全部达到全国地方环保系统信息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机构完备、人才充实;形成组织完善、职责明确、政令畅通、协调一致的环境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充足、稳定的环境信息化专项资金保障机制;建立完善的环境信息化建设、运维、管理和监督考核体系;形成科学规范的环境信息化科研、培训机制。环境信息化组织保障能力、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和科研实力显著提高。
第三章主要任务
一、加强环境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
加强全省环境信息网络建设。建立省、市两级网络中心,完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形成全省环保“一套网”。完善各级环保部门局域网建设,提高环境信息化支撑能力。建设省、市环保移动专网,服务环境执法和应急管理。统一承载各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传输。
建设全省环保视频会议系统。建立省、市两级视频会议管理中心,实现省、市、县三级环保视频会议应用和视频应急指挥。扩展建设省、市移动视频会议系统,建立环境应急指挥车、应急监测车环境应急现场视频传输系统,服务环境应急指挥。
实施地方环境信息基础能力标准化建设。按照《全国地方环保系统环境信息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实现市、区县环境信息基础能力标准化建设全面达标,提高地方环保部门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
二、建立环境信息资源共享中心
依据国家环保部《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建立全省环境信息资源集中共享、开发、服务和管理的制度,确立环境信息资源主管部门,明确主管部门、技术部门、业务部门及其下级环保部门的职责。
建立环境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开展环境信息资源规划,对全省环境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分类,建立科学的环境信息资源目录结构和体系,为环境信息资源共享、数据中心建设和信息资源服务提供基础。
建立环境信息综合数据中心。以环境信息资源目录为基础,建立完整的环境数据编码、存储、管理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省、市两级环境信息综合数据中心。开发数据集成、数据交换、数据共享、数据服务的接口,提高环境数据集成共享能力。开发环境信息综合数据库管理系统、环境信息综合分析系统,提高环境数据的管理和开发利用水平。统一汇集各业务数据,服务各业务应用。
三、建设环保应用系统支撑平台
建设环境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完整收集各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业务专题空间数据,在环境信息综合数据中心中,建立环境空间数据库。开发环境地理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编辑、处理、管理和地图制作功能。开发环境地理信息共享服务系统,实现分布式存储的地理信息数据共享、聚合;开发通用GIS基本功能和环保业务空间应用功能的开发组件工具,实现业务系统GIS功能快速搭建。开发环境地理信息综合分析系统,实现业务信息各种综合空间分析、模拟、评价、展示功能,服务环境综合管理、领导决策、突发事件预警、应急指挥。统一汇集各专题空间数据,服务各业务空间应用。
建设环境数据传输交换平台。对接环境信息综合数据中心,完善环境数据交换标准规范体系,制定统一的数据交换格式,统一的数据交换模式,形成统一的数据交换基本框架体系。在省、市环境数据中心之间,在不同业务应用系统之间,开发部署数据交换中间件和交换适配器,实现横向、纵向环保部门之间数据安全、稳定交换。统一支持各应用系统数据交换共享。
建设环保应用软件开发集成平台。对接环境数据传输交换平台,完善环保业务应用软件开发和集成的标准规范体系,形成统一的业务应用系统开发基本框架体系。开发公共功能组件和业务功能组件,实现应用软件开发和业务功能定制的快速搭建,提高软件集成的程度,促进业务应用的融合。开发应用软件集成门户,实现不同应用软件的统一单点登录、身份认证、权限管理、信息聚合和服务。建设环保软件开发平台和监管平台,建立统一的软件开发、调试、管理、配置、监控管理工具。统一服务各业务应用系统功能集成和定制开发。
四、提高环保电子政务应用服务能力
提高环保公共服务能力。以环保政务公开和公共服务为抓手,加强全省环保政府网站群建设。建立信息公开目录,完善信息发布机制,提高信息公开服务的时效性、完整性和便捷性;提高环保数据自助查询、网上办事和政民互动服务能力,形成“一站式”全省环保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统一的环保网上行政审批平台,实现全部环保审批事项全程“一站式”网上申请和公开,“一平台”在线办理和监督,促进环保审批优质、高效、规范、透明。
提高环保政务管理能力。建立全省环保综合信息平台,为全省环保系统提供信息发布、互动交流、应用集成的“一站式”政务服务,提高信息共享能力。升级完善环保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统一的环保业务工作流引擎,实现各项业务工作流程网上流转、办理,提高工作效率。建设环保移动OA系统,依托环保移动专网,扩展传统OA系统,实现随时随地网上办公。
提高环保综合决策能力。建设综合业务管理系统,集成相关业务功能和数据,运用空间分析、三维建模等技术,评价区域环境质量,测算污染物总量、浓度、环境容量及其分布,预测污染的形成、扩散、变化情况,服务解决环境功能区保护、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环境综合分析与预测等跨部门、跨区域、综合性、复杂性环境问题。建设环境应急管理系统,集成各业务功能和数据,运用3S、视讯通信等技术,全面支持各项环境风险防控应急管理,形成融风险源动态监控、应急资源、专家及预案库、辅助决策、指挥调度、现场处置与反馈、后期评估与归档于一体的风险自动预警、决策智能支持、调度、处置、评估高效快速的“一平台”环境应急系统,提高环境应急反应速度和管理能力。
五、完善环境信息化管理保障体系
健全环境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推进省、市两级环境信息机构建设,充实和明确环境信息机构职能,增加人员编制。建立环境信息化专项资金,完善环境信息化工作机制。建立年度全省环境信息化专业技术培训制度,提高环境信息化专业技术和科研实力。
完善环境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制定和完善各项环境信息化标准规范,实现环境信息化标准规范全覆盖。建立对环境信息化标准规范执行情况的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促进全面的系统集成和数据交换。
建立环境信息化安全运行机制。建立合理、高效的环境信息化安全运行的考核和职责分工机制。形成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信息化运维管理机制,完善突发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完成全省环境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评测和定级工作。
第四章 项目支撑(略)
一、环境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
二、环境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建设
三、环保应用系统支撑平台建设
四、环保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建设
五、环保电子政务平台建设
六、环境信息化管理保障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