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掀起环保风暴 部分城市淘汰黄标车进展缓慢
年底前淘汰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是必须完成的大气污染防治任务。然而,截至8月底,部分城市淘汰进展缓慢,进度不到40%。
淘汰进展缓慢——
截至8月底,安徽全省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淘汰26386辆,完成率仅为46.1%
“交警为何拦我车?”日前,孙女士从萧县驾车去淮北,刚出城就被路边执勤的交警示意停车。正纳闷,交警指出车辆没有张贴环保标志。孙女士从汽车手套箱里翻来翻去才找到一张绿色标志。她并不知道,不张贴环保标志也是违规。
像孙女士一样对环保标志未“上心”的司机不在少数。而检测尾气、张贴环保标志正是黄标车淘汰的重要一环。然而,包括环保标志张贴,黄标车限行、补贴、淘汰目前仍存在难点,不少城市进展缓慢。
日前举行的全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调度会上,加快淘汰黄标车成了主要议程。会议透露,截至8月底,全省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淘汰26386辆,完成率仅为46.1%,未达到进度要求。亳州、宿州、蚌埠、滁州、芜湖、马鞍山、宣城、黄山等市完成率低于40%。截至9月13日,全省新增淘汰数量仅为901辆,进度仍然较慢。
为什么要淘汰黄标车?机动车“烟囱”被认定为灰霾天的“元凶”之一,而黄标车又是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一般来说,现有黄标车车龄长、排放高、油耗大、效能低。
根据国家要求,我省去年底确定了黄标车的淘汰“时间表”:2015年底前淘汰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2017年底前淘汰全省范围内的黄标车。然而,时至9月中旬,淘汰车龄10年以上的营运黄标车进展缓慢,多个市进度不到40%。
四大症结待解——
政策落实不到位、未形成工作合力、限行作用未有效发挥、废旧车辆拆解能力滞后
黄标车淘汰工作进展缓慢,症结在哪?
省环保厅经过调研,将主要原因锁定四点——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淘汰工作尚未形成合力、区域限行措施尚未有效发挥作用、废旧车辆拆解能力严重滞后。
淘汰黄标车需要“堵”“疏”并重。去年起,各个城市划定黄标车限行区的消息在社会广为传播。省环保厅专家表示,限行对于淘汰黄标车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理想的效果是逐步形成区域限行连片格局,令黄标车处处碰壁,促使其主动报废更新。
事实上,目前各地均划定了限行区域,但是部分市未采取任何限制措施,对闯入限行区域的黄标车既无监管手段,也无处罚措施,限行区域形同虚设,无法倒逼黄标车提前淘汰。多数市机动车环境监管信息平台尚未建立,黄标车区域限行违章拍摄、取证、处罚工作尚未真正开展。
“堵”需要补“短板”,“疏”亦存在问题。“疏”的抓手之一是补贴。在每座城市,有大量黄标车从事客运、货运,在经济社会活动中承担着重要的运输环节。刘女士在合肥与郊区乡镇之间跑班线客运,考虑到市区限行,她在去年底将跑了9年的小客车报废,新购了一辆绿标客车。然而,与刘女士跑同样班线的50多辆车的车主仍在观望。记者调查发现,不少车主认为,车况还行,换新车有资金压力,补贴又不多,暂时不想把车登记报废。省环保厅在全省调研后认为,部分市尚未出台黄标车淘汰工作方案及奖补政策,没有落实配套资金。有的市虽制定了补贴方案,但方案不具体,未分车型、分年限区别奖补标准,未能有效调动车主积极性。
省环保厅相关部门负责人指出,部分市黄标车淘汰工作仍旧是环保部门单打独斗,或者公安部门强制报废,未形成合力。另外,拆解能力不足也是一方面。除合肥市外,各市均只有一家废旧汽车回收拆解企业,难以实现完全拆解。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