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玉米育种工程技术研究院:强化科技成果应用 服务地方需求

15.09.2014  12:22

        有着30多年丰富玉米育种经验的安徽科技学院玉米科技创新团队,在与安徽农业大学、宿州市农业科学院、安徽隆平种业有限公司、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实行了战略性育种合作后,育种队伍已到达40多人,其中安徽省玉米产业体系岗位专家4名,高级职称人员26人,博士12人,曾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成果转化基金、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安徽省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等30多项,培育玉米新品22个,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和滁州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安徽省玉米育种工程技术研究院(下称研究院)是2013年安徽省教育厅、财政厅批准组建的首批高校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研究院由安徽科技学院玉米科技创新团队牵头,联合共建安徽农业大学、宿州市农业科学院、安徽皖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安徽隆平种业有限公司等单位,运用市场机构,整合高校、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的各自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在人才培养、玉米育种共性技术研究、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人员培训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进展顺利,取得了初步的建设效果,受到省教育厅、安徽科技学院及参与组建各单位领导的持续高度关注,得到了迅速发展。

加快设施建设 不断增强载体功能

      为了完善玉米科技服务的整体功能,打牢服务基础,2014年8月,研究院总投资约400万元的玉米科研楼正式破土动工,计划将于明年2月份完工。科研楼总面积2200平方米,按照设计规划,建设办公室、实验室、挂藏室、考种室、生产资料库、种质资源库、农机库等功能室,其中实验室针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及专业生产技术而设,共700多平方米。建成后可对安徽玉米的科技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保障玉米育种的规模和研究特色的彰显,研究院共投资约120万元,建设320亩玉米科研基地的配套工程,现已基本完工,包括实验田内长1150米,宽4米,厚18 cm的水泥硬化路;四周长3600米铁丝栏围墙,以及长240米,宽2米,深1.5米的灌溉水渠以及喷灌系统工程。

 

      为开展生产技术的研究,研究院投资90万元购置了大型旋耕机、玉米虹吸式播种机、中耕施肥机、大型玉米收割机、四轮农药喷洒车及玉米生理发育指标测定仪器,保证了玉米技术的研发与生产应用接轨。

加强育种技术研究  积极转型发展

      研究院2014年承担国家东南区、安徽省玉米区试共7组,生产试验1组。春播时,为保证玉米试验的质量,研究院全员参与到育苗、移栽等精细化管理等工作,使国家、省玉米新组合的特征特性都得到充分展示,试验质量和效果得到农业部专家组的充分肯定。

 

      2013年获得两项农业部的丰收计划奖,共审定6个新品种:AN1002、华皖616(辽审玉2013023)、隆平702(蒙审玉2014032) 、华皖602(鲁农审2014014) 、华皖611(陕西)、华皖267。仅安徽科技学院2014年在全国及各省共参加玉米预试、区域试验的组合就有9个;F1玉米鉴定组合7000个,生态鉴定组合65个;承担全国、省内共计30多家玉米育种单位、种子企业F1的生态鉴定;为转型发展,超前进行机收玉米审定标准的探索试验,引进200个机收玉米品种或组合在龙亢农场设置50亩玉米的适机收试验;在宣城、宿州、亳州等农科所,郎溪十字铺、宿州夹沟、怀远龙亢,江苏宿迁、大丰,山东郓城、齐河,湖北襄阳,黑龙江齐齐哈尔,吉林公主岭,辽宁丹东,河南安阳、濮阳,总计有生态鉴定点24个。

 

      为集成玉米生产关键技术,与全国80家育种单位、种子公司、生产部门建了工作联系,并在临泉杨桥、凤阳方邱湖进行夏玉米机播全苗技术研究;在砀山、凤阳基地进行夏玉米简化施肥技术研究;在涡阳、砀山、夹沟农场、龙亢农场,为当地玉米生产拟定了玉米高产创建与攻关方案,并定期派人到田间一线指导;在方邱湖农场,研究不同移栽密度以及不同移栽时期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主持了2014年安徽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的新品种展示和机收粒新组合联合鉴定。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全力服务经济

      一是培养在校本科生、研究生,锤炼就业技能。为了发挥载体的育人功能,研究院积极组织本科生到组建企业中进行实践。据统计,2014年暑期三年级大学生全部进入企业预定实习岗位,在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和皖垦种业的甘肃张掖、山东菏泽、临沂等基地,从事玉米品种选育、市场调研、技术示范和品种推广等工作。在实习过程中,每位同学严格遵守企业规章制度,以生产实践为课堂,以企业员工为榜样,满怀热情的投入科研、生产和销售中。有的则在基地从事品种选育,他们认真完成学习套袋、授粉、去杂、挂牌、打顶、测量、记录、分析等工作,在实践中掌握育种原理和方法;有的协助经销商做好门店宣传、集市宣传和观摩订购会;有的协助区域经理做好示范田及农技示范户管理和技术服务。针对在校研究生,研究院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实践活动,在李克强总理知青下乡的凤阳县东陵村,创立了研究生创新创业基地,研究生结合自己课题进行创新研究;结合学院租的90亩创业基地进行创业尝试。

   

      二是培养团队中青年教师,提升科研实力。研究院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为他们提高创新创业能力,能成为团队的未来领军人才或带头人,研究院统筹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成员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及时了解本团队学术前沿信息,跟踪相关技术最新发展水平;努力搭建平台,鼓励团队中青年成员积极申报科技项目,大胆启用中青年成员在重点、重大项目中承担主要任务,推行“核心成员骨干+技术小组”的人才组织和培养、锻炼模式,将中青年成员按研究重点纳入学术梯队,培养、锻炼中青年成员的团队协作意识,从而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三是开展区域科研服务,提高经济效益。研究院先后对接涡阳等地对口帮扶工作。为提高帮扶效果,研究院院长刘正教授多次赴皖北地区部分玉米主产县市指导玉米生产工作,深入涡阳县陈大镇、临泉谭棚镇、白庙镇、颖东区插花镇等地指导当前玉米生产管理与高产创建工作,针对涡阳玉米旱情,刘正叮嘱当地农技人员:玉米大喇叭口期,是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针对严重的旱情,一是狠抓以抗旱为中心的玉米田间管理,以防玉米卡脖旱;二是对于生育进程拖后的田块,结合灌水适量追肥,一般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以肥补水,加快生育进程,为争取夏玉米丰收打好基础。在临泉县,刘正接受了阜阳电视台的采访,就阜阳当前玉米生产及首届阜阳市“玉米大王”争霸赛中玉米超高产关键栽培技术,提出合理建议和意见,并现场解答了农户在玉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同时,研究院积极为蚌埠、界首等地的玉米专业技术培训,培训玉米种植大户近200人;对参与组建企业皖垦种业下属各个农场业务骨干50人为期15天培训,还编写了《玉米高产实用技术》,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机制,研究院已成为我省玉米产业增产、增收的技术咨询服务机构。

(责编:汤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