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报告对香港社会的代表性最强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15日提交政改报告,他在谈到2017年行政长官提名权时表示,虽有各种意见,但香港主流意见认同《基本法》第四十五条已明确规定,提名权只授予提名委员会,提名委员会拥有实质提名权,这一权利不可被直接或间接地削弱或绕过。
香港反对派的第一反应不像一些人预期的那样激烈,他们表示没有现在就“占中”的计划,而要等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后,再考虑是否发动“占中”。
香港是多元社会,政治反对派合法存在,各派力量竞争影响力的情况不可避免。国家要善于从各种声音中分辨出香港社会真正主流的声音,毫无疑问,特首梁振英的报告对香港社会的代表性高于任何其他声音,这个报告应当是中央落实《基本法》时判断香港现实环境的主要依据。
过去一段时间,香港“占中”人士发动的所谓“公投”、七一大游行等搞得香港“民意”面貌让人眼花缭乱。在一个社会中,发出最激烈最响亮声音的未必是社会主体力量,舆论常常被反对派绑架,这具有很强的规律性。香港似乎就在发生这一切。
此外,反对派的意见常常最直接反映他们那个群体的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存在较大距离。国家制定决策必须照顾全社会的利益,那些利益很多未充分转化成舆论的呼声。国家不可鼓励“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成为政治潜规则。
同为15日,英国媒体报道香港两名上年纪的反对派陈方安生和李柱铭发自伦敦的声音。两人是把英国当作香港前宗主国,前去讨“对民主的支持”的。他们抱怨英国官方态度冷淡,对香港问题“沉默”,还不如美国的声音响亮,一心惦记同中国“更多贸易、更多生意”。
其实英国并非在香港问题上“毫无作为”,美英都有一些“小动作”,但这些动作都对香港局势产生不了决定性影响,这是香港政改诸多线索中的基础性逻辑之一。
围绕政改,香港各派力量已经做了充分的意见表达,行使了民主权利,并且在法律的边界地带发生了试探性摩擦。一国两制并未像他们所言受到了威胁,它的轮廓恰恰更清楚了些。各方都应冷静下来,回顾过去一段时间的香港历程,做出实事求是的总结。
香港必须越来越好,这是全体港人和整个国家的共同利益之所在。而香港怎样才算好,这要符合全体港人的认识,还要对应国家的整体见识和现实境遇。香港必须真能好得起来,而不能让实际结果同愿望是南辕北辙的关系,国家和香港社会都对此负有责任。
或许不应轻言香港一些力量已经在同中央“对抗”,至少到目前,还不能完全确定香港反对派前一阶段表现的性质。这当中有多少是香港奉行资本主义制度所必然导致的因素,有多少是一国两制落实初期因各方经验不足的临时性现象,有多少就是真正的“对抗”,还需用更多时间观察,做出判断。
国家落实一国两制的决心和维护香港稳定的决心同等重要,有这两个决心在,香港的前进不可阻挡。而事实是,这两个决心无论在中央还是在中国社会,都是确定无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