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崭新答卷:小岗,再出发!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长河中,小岗,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革故鼎新,敢字当先。1978年,严宏昌、严金昌、关友江等18位勇敢的贫苦农民摁下鲜红的手印,掀开了中国农村历史崭新的一页,中国千百万个乡村从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小岗时说,改革开放30多年,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岗梦”也是广大农民的梦。
如今,小岗改革迎来“不惑之年”,我们再次走进小岗,倾听新时代小岗故事,感受紧随时代跳动的创新脉搏。
大包干带头人 :
现在的生活比40年前不知道幸福多少倍
沿着种满香樟树的“改革大道”一路向前,行至中部,拐个弯,就进入著名的“中国改革第一村”——凤阳县小岗村。
2018年4月13日,一辆辆载着各地游客的大巴车停在小岗村中心地带的“友谊大道”上。
此时,站在凤阳县小岗村”的门楼下向前展望,全长700米笔直宽敞的友谊大道直通村里,马路两侧,徽派建筑风格的小楼一字排开,农家乐、农村电商等招牌随处可见。
小岗,俨然一副现代化小城模样。
对于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金昌来说,40年前,改革,为了填饱肚子。
1979年的春节,小岗村人第一次不用出门讨饭。“除夕夜,家家户户杀猪宰羊,蒸白米饭,鞭炮响了一夜。”
40年弹指一挥间,当时的青年如今已是古稀之年。而今,改革不仅带来了温饱,还有幸福和满足。
“有农家小炒、剁椒鸡蛋、臭鳜鱼……”时至午间,在自家经营的农家乐“金昌食府”里,严金昌热情招呼着客人。
“金昌食府”的收银台上方,悬挂着2年前习总书记视察小岗时的一张合影。央客人的请求,忙碌之余,严金昌会在自己的饭店里,唠上一些小岗的发展故事。
如今,严金昌的7个子女早成家立业,小女儿嫁到江苏,其他六个孩子都在村里发展,“三个儿子开农家乐,一个儿子开超市,还有大女儿一家给我帮忙。”
随着小岗旅游业发展,到这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村里的农家乐大大小小有几十家,而“金昌食府”是生意最好的一家。“做生意一定要讲诚信,首先菜的份量要足,其次价格实惠,这样才能留住客人”,严金昌总结出这样一条“生意经”。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访严金昌家,临走时,亲切拉着严金昌的手,微笑着说:“祝愿金昌食府越办越好!”
对于现在的生活,严金昌感到很满足,“现在生活有保证,党和国家政策又好,比40年前不知道幸福多少倍。”
75岁的关友江年轻时讨过饭,是当年摁下红手印的“十八户”之一。如今,他家里的土地以每年800块钱一亩的价格全部流转出去,自己也当起了农家乐小老板。儿子儿媳从外地回乡经营菜馆,关友江说,现在一年十几万的收入是没跑的了。
土地确权,相当于给土地颁发“身份证”,也给农民流转土地吃下“定心丸”。凤阳县,是安徽省首批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县之一。
2015年7月8日,关友江等16户村民代表领到红灿灿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村民,拉开安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序幕。
小岗全面完成1.36万亩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发放证书875本,发证率达100%。
关友江说,这下土地可以放心流转、入股,拿租金、分红利,到银行还能抵押贷款。
从“红手印”到“红证书”,小岗又一次成为农村改革的先行者。
中生代农民:
不仅白馍能吃到嘴, 还 尝到农村创业的甜头
4月的小岗,春风十里,麦苗青青。
55岁的种粮大户程夕兵站在绿油油的麦田前,脸上漾开了笑容。身后是2年前总书记在小岗村高标准示范农田,察看小麦长势的巨幅海报。
到了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很多农民选择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土地大量荒芜。
“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才能发家致富?”是小岗人面临的现实问题。在这种形势下,一批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顺势而生,通过土地流转,搞规模化经营,在小岗这片土地上开始了新的土地“改革”。
2014年,时任村干部的程夕兵主动承包了260亩土地,通过规模化种植,2016年年收入已经超过20万元。
目前,程夕兵共承包土地590亩,通过规模化经营、高标准种植,去年家庭年收入近30万元。“现在不仅‘白馍能吃到嘴’了,我们也尝到了在农村创业的甜头。”
说起这两年来最大的变化,程夕兵感触颇深。
“从大包干以来,农业一直是传统种植模式,未来要从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目前他正积极筹建烘干房和米厂,从种到收再到加工一条龙,用标准化生产的粮食打造专属的小岗粮食品牌,让消费者吃上放心粮。
2016年,小岗村的种粮大户积极流转土地,多种粮、种好粮,不辜负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目前,小岗村已土地流转8885.6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61.2%。
从土地来,到土地去。土地不仅给了小岗村农民温饱,更让小岗村农民看到了希望。
致富路上一起走。中生代农民,身上还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做好土地文章,带领乡亲共同致富。
56岁的小岗村村民周党之有更深的体会。8年前,周党之结束多年的打工生活,重回到小岗,成立凤阳县小岗村创先蔬菜种植合作社,先后带动16户种植户创业,其中包括4户贫困户,2016年,每户家庭纯收入达到8万元。
一句“我是农民,我会种田”的背后,是小岗村新农人传承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再创新再创业的生动故事。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从大包干到土地流转,如今,无数个像程夕兵、周党之这样的中国新农人,用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为传统农业转型注入新的元素和能量,让一块块农田成为活力澎湃的热土。
新生代农民:
只要敢想敢做, 小岗一样 可以 闯出 一片天地
最美人间四月天。
31岁小岗村村民杨伟的20亩大棚草莓,已经成熟,娇艳欲滴。
大巴车拉来的游客,一拨又一拨,寻香走进草莓大棚,感受现代农村田园的采摘生活乐趣。这其中,既有凤阳周边地区游客,也有来自江浙沪地区的游客。
这一幅幅热闹的场景,正是6年前杨伟部队转业以后,曾经畅想过的样子。
2012年,服役八年的杨伟从部队转业。回家种地,还是出去闯世界,让他摇摆不定。
然而,回到家乡后,看到日新月异发展中的小岗。杨伟当即作出决定:留在小岗,做一名新生代农民。
只要敢想敢做,在哪里都可以闯出一片天地。杨伟这样告诉记者和家人。
说干就干,2013年,杨伟从村里流转了20亩土地,开始经营现代农场,种植大棚蔬菜。随着小岗旅游设施的完善,游客量逐渐增多,杨伟转而种植大棚草莓,以体验式采摘农业模式,带动小岗发展。
困则思变,变则通达。站在20亩成熟的草莓大棚前,杨伟思绪万千:扩大种植规模、创建一条龙现代农场、试水农村电商……
杨伟的创业故事,是新时代“大包干精神”在小岗人身上的生动体现,也是小岗人再创新再创业的缩影。
40年砥砺奋进,40年栉风沐雨,40年沧桑巨变。如今,大包干精神的意义内涵,已经发生着彻底的转变。
小岗之路,就是中国改革之路。
“小岗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看了让人感慨万千。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考察时这样感慨。
如今再次走访小岗,“互联网+大包干”销售模式,让小岗的农村电商风生水起;村头的4300亩高标准农田,庄稼长势喜人;友谊大道旁的幼儿园欢声笑语,学校里书声琅琅……
小岗不老,大包干精神流淌在每一位新小岗人的血液中,润泽着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
今天的小岗,已从当初一百多人的生产队发展成为全国十大名村,现辖23个村民组,有4173名村民;2017年村集体收入达到82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当年22元增长到18106元。
改革大潮奔腾不息。40年春华秋实,一切都在变化,唯一永恒的或许只有改革本身。
小岗村,和迈入新时代的中国一样,选择再出发,向着新航程奋勇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