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父亲临终嘱托 合肥男子挑起“扁担电影院”
上世纪70年代初,肥西农民张俊青用一根扁担挑起电影放映机,40年如一日走乡进村放电影。临终前,张俊青将“扁担电影院”托付给了儿子张德礼。为了父亲的嘱托,张德礼忍受了亲人的不理解,毅然从城市回到乡村当起了电影放映员,他说:“只要我干得动,我就不能让这个电影在我这一代散场。”
父亲的嘱托让他毅然回乡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农民张俊青靠一根扁担挑起了沉重的放映机等设备,走乡进村为村民们放电影。基层电影放映员,张俊青一干就是40年,累计免费为农民放映电影5000多部,直到罹患胃癌时,他仍在坚持为农民放映电影。张俊青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他成为“中国好人”候选人,同时还是“省好心人”。
去年,张俊青临终前,将事业托付给儿子张德礼,嘱咐他将“扁担”接下去,将电影放下去。“父亲弥留之际还紧紧握着我的手不愿松开,直到我向他承诺会继续把电影放下去!”说起父亲临终前的一幕,张德礼潸然泪下。
之前,张德礼在城市里开出租车,每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而一名乡村电影放映员,每年买影片的成本就得5000多元,一年放映270场电影,所能拿到的国家补贴也不多。平均一下,每月只有1600多元收入。但为了兑现对父亲的承诺,张德礼毅然辞去了工作回到乡村。张德礼告诉记者,当时朋友们没有一个支持他的选择,妻子多次劝说无果,撂下一句话:“你做什么我不管了,但是别忘了你还有我和儿子!”为了取得妻子的支持,张德礼只好动了兼职的念头,他对妻子说:“以后买辆二手车,接些杂活,生活就有保障了!”
一年放映员生涯诸多感悟
如今,他当上乡村电影放映员近一年了。张德礼的日程表很有规律:他每天上午联系村干部、告知放映的影片,下午再确定时间地点,之后就带着设备整理行装出发……
当然,张德礼如今已经不需要还像父辈那样用扁担挑着放映器材走乡进村了,即便如此,乡村电影放映员的工作也绝对不轻松。有时,光路上就得2个多小时,等他晚上十一二点回到家,往往已饿得前心贴后背了。还有一次深夜回家,张德礼的车坏了,荒郊野外的,多亏了几个“死党”连夜从合肥开车过来,才帮他解了围。
工作里除了辛苦,满足感当然也不少。“小时候,我经常跟别人炫耀‘我家是放电影的’,感觉特别自豪。”张德礼说,现在村民们对看电影的热情依然不减,特别是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看得人越多,我就越满足,最多的一次观众有500多人,我高兴坏了。”
张德礼对工作也有很多想法:“村居社区最好有专人负责文化宣传,就像计生专干那样,责任到人,也有利于我们工作的开展和深入。”而对于送电影下乡,他同样有自己的理解:“开始觉得纯属消遣的事,渐渐知道了这是国家‘2131工程’,不仅送文化,还送安全、送知识、送科学,意义不小。”
不让电影在这一代“散场”
张德礼的儿子现在上小学三年级,妻子刘华玲为了照顾孩子而放弃了工作。妻儿都住在县城,但张德礼却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留在了乡村。“所以我会调配着放映地点的远近,一个星期,总会有一二晚地点离家近的,放完电影还可以赶回县城看看他们娘俩!”说到这,他难掩无奈与愧疚。
一说起自己的父亲,张德礼则满是自豪。张俊青得知自己胃癌晚期时日不多时,虽然身体每况愈下,但他仍然坚持手把手教张德礼放映技术。“我父亲那时路都走不动了,让我换了台新机子,放在床头,天天琢磨,半夜还打电话向市电影公司的技术员咨询。”正是由于深深理解父亲对这份事业的钟爱,张德礼才能坦然地坚持走在农村电影放映员的路上。
“我母亲也非常支持,啥都不为,我们就为完成父亲的心愿,我只想尽心尽力把这个事继承下去,一直到我干不动为止,至少在我这一代不能让电影散场。”对于这一点,张德礼无比坚定。(稿件来源:安徽网)